掌握治理的“时间哲学”(评论员观察)
彭 飞
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往往能突出呈现那些潜藏的社会问题,揭示平常不易察觉的社会风险
时值酷暑,近期不少地区都经历了高温天气。袭人的热浪,让人们感受到了盛夏的灼热,偶尔也会给人带来特殊的烦恼与焦虑。
对一些人来说,暑期往往是一年中比较特殊的时段。11岁的留守儿童张雅馨,一直期待着暑假与父母团聚,但当她从四川来到西安父母身边,却发现生活状态只是从“留守在家”变成了“留守出租屋”。南京的大学生小张,本想利用暑假做兼职挣点生活费,不料误入“网络刷单”骗局,不仅没得到承诺的佣金,还搭进去好几千块钱。60岁的女保洁员赵师傅,负责及时清扫路面垃圾,哪怕气温超过40摄氏度也无法休息,而高温补贴尚未领到……处身烈日炎炎的暑期,不同的人物在不同场景中工作生活,经历着各自的辛酸。
从留守儿童、大学生到街头劳动者,这些平凡个体的故事,其实也映照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流动中国”的时代图景下,如何让更多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何规范劳务市场,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兼职环境?如何强化落实与监督,切实保障艰苦行业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一些社会治理难题在暑期不期而遇,绝非偶然。可以说,酷热的夏季,构成了不少社会矛盾的时间背景,让相关问题相对集中凸显。
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往往能突出呈现那些潜藏的社会问题,揭示平常不易察觉的社会风险。比如旅游旺季,通常会集中暴露一个地方服务业的管理问题;冬季北方供暖期,考验着一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能力;重大节日庆典期间,社会治安与公共安全又往往面临严峻挑战。从这个意义出发,高温的暑期如同一把尺子,既标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也能及时丈量社会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给人以警示。
抓住问题暴露的时机,追根溯源、举一反三,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才能掌握社会治理的时间哲学,把握公共政策的辩证法。现实中,问题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固然棘手,但反过来也意味着造成问题的原因一并暴露了出来。这无疑为发现深层次问题、认知社会运行规律提供了契机,更为解决问题、优化治理打开了时间窗口。最近,江苏常州市公安局新北分局有针对性地拍摄儿童安全教育片《民警李建国》,内容风趣幽默,又恰好在暑假期间播放,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上海总工会尝试创建“职工亲子工作室”,在有需求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职工子女托育服务,让爸爸妈妈们能够在暑假带娃上班。不少地方在暑期开通高温津贴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申诉机制,为一线劳动者送去一份清凉。这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治理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利益多元多变。选取正确的时机精准聚焦、充分发力,既是调处复杂矛盾、追求理想政策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当问题集中呈现,我们完全可以拿出改革的智慧与勇气,积极运用政策手段,致力于推动社会良性运行,那些长期“炙烤”我们的社会难题,终将被一一破解。
酷热的暑期,仿佛某种隐喻。它像一座火炉,考验着普通个体的定力;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公共政策的精度。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