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监管,手段亟须创新(金台锐评)
一 然
□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力量,通过与企业的数据共享,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管理,实现“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单车”的目的;还可以从构建诚信经济的角度出发,把共享单车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中来
深圳万辆共享单车挤爆景区、北京共享单车“围堵”公交车站……前段时间,共享单车尴尬地火了一把。一边是便利出行、绿色交通,一边却是野蛮生长、无序发展,面对共享单车乱局,人们不禁要问,政府部门到底要不要监管?
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完全借助互联网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面对汹涌的共享单车浪潮,无论是企业、消费者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传统监管理念和手段显得捉襟见肘,不仅常常陷入无据可依的地步,在处理欺诈、侵权、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回想大概几年前,一些地方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然而却很快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方便”:办卡退卡、取车还车都要到指定地点,一来一回所花费的成本还不如步行,因此没火起来。如今卷土重来,关键就是做到了方便:无须办卡、就近取车、随意停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上无障碍的运行模式,自然让社会公众乐于接受。但问题也恰恰出自“方便”二字:无须办卡导致押金沉淀,就近取还车造成了乱停乱放,管理不到位又出现了故意损坏、违规骑行等问题。
分析共享单车的发展模式,我们不难看出,在市场与监管的博弈下,共享单车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强化管理则牺牲便利、失去市场;强调便利则要突破规则、无视监管。市场与监管真的如同鱼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吗?
从企业的角度看,对于市场占有率的渴望导致企业内部缺乏监管动力,因为只有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企业才能更有效地占领市场,为此甚至不惜突破规则。这就需要政府监管的有效介入,为企业乃至市场建规立制。
治理共享单车之乱,关键不在于政府要不要干,而在于该怎么干。一些地方因循守旧,采取为市场设置准入障碍、要求获得许可或者牌照、为产品或服务设置严格标准等早已习惯的办法,试图把共享单车关进笼子里。然而,这些传统的监管办法短时期内可能收到不错效果,但从长远看,却阻碍了市场的内生动力,束缚了创造创新能力,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实现对共享单车的有效监管,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监管部门应当转变思维方式,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点出发,构建一套全新的监管模式。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力量,通过与企业的数据共享,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管理,实现“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单车”的目的;还可以从构建诚信经济的角度出发,把共享单车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中来等等。
说到底,共享单车是创新的产物,政府的监管也要实现从理念到方式方法的全面创新,才能不至于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把盆里的孩子也一并倒掉。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