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在一起”汲取前行动力

2016-08-04 08:12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一起”汲取前行动力(评论员观察)
——写在“我家的党员”征稿结束之际
陈 凌
 
  最可爱的人,其实就是那些在我们身边行走、却能温暖我们的人
 
          
 
  把党章作为心灵栖息地的憨厚“傻老头”,俯首三尺讲台、甘做一捧春泥的普通语文教师,“不追求刻意的涂脂抹粉,更爱精神层面的‘素颜’”的90后党员妻子……自本版6月24日开展“我家的党员”征稿活动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读者,以独特的视角,用真挚的感情,为我们讲述家里那位党员的故事。或是一则日常的书写,或是一段质朴的记忆,让我们在感受党员初心的同时,也触摸到深沉的信仰力量。
 
  也是这段时间,一则《我是谁》的公益广告片,火遍社交网络。从自习最晚的女大学生,到开工最早的环卫工人,再到想到自己最少的白衣天使,六位不同职业、奋斗在不同岗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是什么引燃了这则视频?是“接地气”的创意,还是定格于荧幕的平凡瞬间?事实上,不管是征文里质朴无华的“这一名”,还是视频中温暖朴实的“那一个”,令人动容、引发共鸣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品格,更是“始终和你在一起”的信念。
 
  一位读者在来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马上要退休了,组织看重其经验,希望他能去当地一个贫困村当驻村干部。家里人犯嘀咕,父亲却很兴奋。从驻村进户开始,申请经费帮村里安装变压器,为村民购买果树苗,筹资修建村小学,忙得不亦乐乎。有人觉得“都要退休了,没必要”,父亲却答道:“尽己所能去帮助困难家庭和需要帮助的人,是我34年前面对党旗立下的誓言。”不事雕琢的话语,道尽“一直就在你身边”的不变本色。
 
  有人说,最可爱的人,就是那些在我们身边行走、却能温暖我们的人。的确,很多党员所在的,只是普通岗位;所做的,也是一些小事,但正是通过一件件平凡小事,敲开了群众的心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这些信任,又如涓涓细流,汇入人心的大海,凝为前行的力量。当年,江西的长冈乡成为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模范乡,毛泽东同志经过详细考察后,整理出著名的《长冈乡调查》一文。从管理好“桥路之修理”,到调剂劳动力与耕牛,再到对“火烧了房子的,失业工人生病无药的”等予以募捐救济,正是用尽“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群众才无比感慨“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顾乐(爱惜的意思)我们!”而这,不仅是长冈乡苏维埃“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的原因,更是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中共为什么能?”这个令无数西方学者着迷的问题,伴随着“95”这个数字的到来,更加引人入胜。就连整日沉思脱欧公投及其影响的英国媒体,也向北京投来目光,《泰晤士报》就认为,“远离英国政治混乱的中共以硬朗身板庆生。”中共何以身板硬朗?千余封普通群众来信再次告诉我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政治密码。
 
  一位读者在来稿中的发问,耐人寻味——“一名党员,究竟该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需要用一辈子“与人民在一起”的坚守去回答。不管挑战如何艰辛复杂,前路如何荆棘丛生,只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向前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行进的动力,就永远不会衰竭。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