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蓝图,永远以人民为中心(评论员观察)
周人杰
人民的幸福被置于“十三五”蓝图的中心位置,科学谋划、挥毫泼墨,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对群众发展权利的极端负责
“这次会议不仅决定中国未来,也主导1/3的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受到世界政界和经济界的密切注视。”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受到国际媒体的高度关切与评价。
曾几何时,五年计划被外界解读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而随着从“计划”到“规划”的时代转换,随着中国与市场经济的深度交融,现在则被看作“为中国提供的宽广蓝图”。规划编制过程在坚持顶层优化设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集思广益中共同谋划全民“十三五”的幸福导航。
或许有人说,“幸福导航”不应该放手交给市场去自我调节吗?其实,这种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边紧接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说到底,规划的作用就是要克服分散市场主体的盲目性,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整市场理性预期,引导国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方向主动地转型升级。因此,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仍要编制好、实施好五年规划。
如何编好?一靠科学,二靠民主。据报道,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两个月内,与18个省份“一把手”座谈,摸清了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亟待“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并提出了“六个必须”的根本指向,将经济新常态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思考贯穿“十三五”规划的谋划全程。怎样追求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GDP,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党管经济,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是保证规划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五年规划,虽然对基层群众显得略有些“高大上”,编制过程却充分体现了打开大门、注重接地气的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管理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事实上,规划的制定中,也体现了对这种权利的尊重。早在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便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并以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对25个重大课题开展前期研究。今年还公布了由55名来自政府、权威智库、知名企业的专家和负责人组成的“智囊团”。在一些省市,还安排专门机构,每日汇总整理各方意见建议,对身边的交通、环保等民生事项重点研究。教育、医疗领域的改革进展如何,民众感受最清楚;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成效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建言‘十三五’”微信公众号的首次开通,就是邀请大家建言献策,“众人拾柴火焰高”。
全面小康,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重点领域改革如何向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如何精准施策,“美丽中国”的承诺如何兑现,农业现代化如何取得明显突破……民生福祉切实关乎群众“获得感”实打实的增进,人民的幸福正被置于“十三五”蓝图的中心位置,科学谋划、挥毫泼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五中全会召开之前,“十三五”规划建议便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和建议,中央特别要求“全面梳理、逐条研究、尽量吸收,把文件制定好”,正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对群众发展权利的极端负责。
“百年功业,最后冲刺”,是一家网站“十三五”报道专题的栏目名称,也道尽了中华儿女的复兴情怀。“2016—2020”,“十三五”规划绘就发展蓝图,人民有期待;“1921—2021”,“第一个百年”奔向全面小康,我们在路上。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