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英国 >

一个英国家庭的中国情 梦起中国 一往而深

2019-03-22 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个英国家庭的中国情
梦起中国 一往而深
段智鹏

  2017年,全家到长沙为吉伟仁(中)参加“汉语桥”比赛助阵。

  和吉伟仁“不期而遇”在笔者赴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当时,孔院的同事聚在一起,我注意到了吉伟仁。下意识地用英语交流,邀请他尝尝我做的中国菜,然后听到了对方毫无“洋腔洋调”的汉语回答。惊讶之余,我对这个和老师们相熟的孔院学生十分好奇。
 
  因为组织谢大孔院汉英角,我和吉伟仁的交集越来越多。他常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忙,流畅又地道的汉语让其他参加活动的中外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后来,在汉英角的一次次交流活动中,我慢慢知道了他的中国故事。当然,还有他最爱谈的中国梦和汉语情。
 
  
 
  梦回黔东南
 
  吉伟仁的父亲吉志义毕业于牛津大学,与他的瑞士籍夫人孔瑞贤都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人员。吉志义喜欢用“机缘巧合”来形容自己和中国的缘分。
 
  1993年,吉志义和孔瑞贤到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中文,那时,夫妇俩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的侗语和侗歌,他们立刻被这种语言深深吸引了,“真不可思议,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妙的语言”。他们迫不及待想要解开这门谜一样的语言,于是决定前往贵州大学开展侗族语言和文化研究。1995年8月,夫妇俩带着全家人坐上了北京去往贵阳的火车。那时候,吉伟仁3岁,他的妹妹吉方慈1岁。
 
  吉伟仁年幼时对父亲所有的记忆都伴随着一段侗歌——“哭也哭过,笑也笑过,用稻草搭的桥也走过,用树叶做的船也划过……”在贵阳,吉伟仁和父亲一起醒来的每个清晨,都唱和着熟悉的歌谣,在这两代英国人眼中,侗歌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1995年11月,父母带着吉伟仁和妹妹到黔东南侗族村寨考察,并决定定居于榕江县。颠簸的路途,简陋的屋舍,不同的习俗……都没有浇熄这远道而来的一家子的热情,他们在榕江县宰荡村一住就是数年。2000年,父亲和同事在宰荡村办起了第一个侗汉双语学前班,这也是该村第一个学前班。
 
  等吉伟仁和妹妹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又带着他们回到贵州大学,吉伟仁和妹妹开始在贵州大学附属学校学习。在此期间,父亲在侗族语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翻译了多部学术专著,完成了多部学术专著。
 
  后来,家里又添了新成员——弟弟吉伟良。全家人都能讲流利的普通话,孩子们还能讲地道的贵阳话,爸爸妈妈更厉害,会讲侗语。
 
  梦续中国缘
 
  2007年8月,吉伟仁一家返回英国,临别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不舍。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贵州,但却坚信一定会再来,而且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贵州已开展的侗汉双语教学项目。
 
  回英国后,吉伟仁上高中,妹妹上初中,弟弟上小学,而父母则继续从事侗族语言文化研究。
 
  吉伟仁兄妹三人使用汉语的机会少了很多,忘了一些汉语词汇,但是吉伟仁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同学的联系。
 
  吉方慈也非常想念中国。“我非常想念中国的一切,我想说:‘我长在中国,我爱中国’。”吉方慈说。
 
  2013年秋,吉方慈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望,重回贵州大学,先学习了1学期汉语,又回到生活过的侗族村寨待了一段时间,寻找儿时的回忆。
 
  让吉伟仁感到幸运的是,他在2014年顺利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东亚系中文专业录取,并因此与孔院结缘。
 
  梦牵中国情
 
  有一次,笔者和吉伟仁吃饭。他突然问我:“你有梦想吗?”问题很突然,让我有些猝不及防,所以只是简单回答:“有”。还没等我想好怎么描述具体的梦想,吉伟仁就开始跟我聊起了他的梦想——那个关于中国与足球的梦。
 
  贵阳是吉伟仁梦开始的地方,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也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那时,他每天都和朋友们在学校的小操场上踢足球,有时候甚至忘记上课,但他并不在意。他觉得足球就是生命,他们的梦想是成为中国最好的职业足球运动员。
 
  后来吉伟仁离开了中国,也没有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但他仍旧希望在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建一所足球培训学校。贵阳是他长大的地方,也是他心目中的故乡,那里有家的感觉。他想尽己所能,为贵阳对足球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创造一个机会,为中国培养新一代足球运动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在亲手建起的足球训练基地,和更多的人分享他的足球梦。
 
  2017年“汉语桥”比赛中,吉伟仁代表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参赛,以全英第一的成绩参加了“汉语桥”下一轮的比赛并在决赛中分享了他的中国足球梦,一举夺得冠军。
 
  吉伟仁计划今年毕业后,重返贵州,带着他的“中国梦”继续前行。
 
  汉语是吉伟仁一家情感的来路,中国是他们一家梦想的归属,他们会一直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走下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22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