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德国技术—中国市场”合作模式
携手寻找创新点
管克江 张 放
“不久前结束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中国提出通过结构性改革、创新等综合措施促进经济增长,这些理念同德国不谋而合。”基民盟经济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约根·盖辛格日前出席第二届“中德经济对话”时作出如是表示。由德国中国商会和德国基民盟经济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这届对话会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举行,旨在增进德中企业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并向决策者提供建议。
“创新合作”是本届对话会的主题。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中德之间有三个共同的愿望与目标,一是都希望通过创新带动发展,二是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三是都希望缩小世界各国间以及本国国内的贫富差距。长远来看,中德创新合作大有可为。中国愿与德国在环境保护、产能合作、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强对话,并探讨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希望欧盟能够履行承诺,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接受中方关于中欧自贸协定的谈判倡议,期待德国能在其中发挥推动性作用。
德国联邦议院经济与能源委员会主席、前交通部部长彼得·拉姆绍尔说,他第一次到中国是1991年。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技术、科研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中国目前在很多科研领域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德国非常有兴趣与中方共同研究,寻找新的创新点。德中应当强强联手,在创新和数字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德国中国商会主席蔡正欣说,近年来中德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提速。去年中国再次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创历史纪录。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发展,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机会。中资企业愿意为继续推动中德互利共赢作出贡献。
7名来自中德企业的高管进行了主题讨论。德国库卡集团首席营销官维尔弗里德·埃伯哈特说,库卡是德中创新合作的一个最新案例。当今世界,任何一家致力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如果拒绝中国,就意味着抛弃市场,最终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德国正在大力发展“工业4.0”,但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紧密的合作伙伴。德中企业在当今环境下,应保持开放合作态度、紧密沟通,建立适合双方的规则。
西门子企业技术部专家组高级主管乌尔里希·洛温认为,德国应在大型设备制造创新的功能方面更多地与中国进行合作。双方在合作时应更注重概念统一,同时加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此外,技术创新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一行业,只有通过多个领域及行业合作,才能发掘更多的灵感和合作可能性。
戴姆勒股份公司智能运输系统主管德克·维根德介绍说,戴姆勒在中国不仅仅有生产和销售,也进行了许多研发项目。比如戴姆勒、奥迪、宝马和华为、英特尔等公司成立5G汽车联盟,共同研发新一代高速通信技术,该技术将为汽车自动驾驶提供有力支撑。他警告德国企业不应固步自封,而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相关产业的优势,学习和吸收中国经验。华为技术德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托尔斯滕·屈佩尔说,华为在慕尼黑的研发中心是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设立的,重点是研发5G技术,并已经和德国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
在观众问答阶段,一位来自慕尼黑的小企业主提出,德中之间的合作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德国提供技术,中国提供市场”的模式,而有了更多研发层面的合作,技术输出呈双向流动。与会嘉宾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德中双方应以开放姿态谋求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本报柏林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0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