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 >

“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美育之窗”(老师,您好)

2021-06-23 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援藏教师高群斌开办美术兴趣班

“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美育之窗”(老师,您好)

 

本报记者 徐驭尧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23日   第 12 版)
 

  高群斌(右)在教学生画画。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核心阅读

 

  开办美术兴趣班、培养出日喀则第一批通过艺考的学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师高群斌的美术课如同一滴水彩,为校园增添了新的颜色。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美术,高群斌希望能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美育之窗,让艺术的光照进他们的生活。

  

  傍晚,高原的阳光透过窗子洒进楼道拐角的一间教室,照在雕塑和满墙的画作上。一群学生正拿着画笔临摹作品,笔尖与纸张接触发出沙沙声。

  这里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艺术教室,每天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来自上海的援藏教师高群斌都在这里教学生画画。

  “今年有几个学生已经通过了艺考,即将进入大学,这是学校此前没有过的。”高群斌希望让“艺术的光照进来,绘就属于这些高原孩子的彩色人生。”

  “功不唐捐,对他们如此,对我也如此”

  “画画干啥,能当饭吃吗?”刚开设美术兴趣班时,高群斌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此前从没有人通过艺考考上大学,家长们大多也不知道美育的重要性。

  “对这里的很多人来说,美育是新事物。”高群斌决定从日常的美术课入手,寻找对美术有兴趣的孩子。

  一次,高群斌发现了一份有趣的作业——青山绿水,牛羊成群,许多花朵点缀其间,丰富的色彩让他眼前一亮。画这幅画的学生名叫白玛琼达。他的家在日喀则市亚东县,那里海拔低、植被生长条件好,有着日喀则少见的绿水青山与各类雪山景观。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白玛琼达对色彩很敏感,在色彩运用方面很有优势。

  “你想学美术吗?”高群斌心中一动,“以后能通过画画考大学,也能像我一样当美术老师。”听了高群斌的话,白玛琼达很心动,和家人商量后,他便成了高群斌在日喀则教的第一批美术生之一。

  为了不影响文化课,高群斌总是利用中午、晚上和周末教学。他专门找学校要了一间活动室,用作教学场所。开始时,有些学生不适应,觉得美术就是画着玩儿。有一个学生最初并不努力,“他一开始就不专心、不踏实,我好几次都想让他退出兴趣班。”高群斌回忆,为了让学生们端正态度,他给大家讲述自己年轻时艺考求学的艰苦经历。故事讲得多了,孩子们也渐渐意识到如今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逐渐认真起来。

  师生们每天一有时间就在活动室里钻研,沉下心来学习,学生们提高得很快。首批班上的3名学生都在当年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教的第一批学生成了日喀则第一批通过艺考的学生。功不唐捐,对他们如此,对我也如此。”高群斌感慨。

  “播下艺术的种子,影响更多的人”

  一滴水彩在水里缓缓化开,把一杯水晕染出色彩。高群斌的美术课就像这滴水彩,为校园增添了新的颜色。

  有了第一批学生成功的先例,高群斌和家长聊起让孩子学习艺术时也多了几分底气。现在,高群斌给高中部学生开办的美术班已有20多个学生,他们都在高群斌的影响下想多学习一些艺术知识。

  初中部的美术班学生更多。“这几十个孩子既为未来进一步学习艺术做准备,也播下艺术的种子,影响更多的人。”高群斌说。

  上课前,高群斌都会提前来到教室,为学生准备画笔、夹好画纸,并把椅子一一摆正。时间一到,学生们跑进来,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听完讲解后拿起纸笔,对着墙上的画作仔细练习。高群斌则不时指导,有时还手把手教他们运笔技巧。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说明这门课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高群斌说。

  “我们的付出常能十倍、百倍收获回报”

  两次援藏,高群斌不但在影响学生,也在被学生改变着。在这里,他收获了许多此前未曾感受过的乐趣。

  美术班里有过一个叫达娃的学生。第一节课上,达娃用油画棒把自己的指甲涂成了彩色,但只在8开的纸上画了几栋很小的房子,留下大片空白。当高群斌走近时,她则把头埋得更深,紧紧捂着画纸一言不发。高群斌悄悄看了看她的画,不由一愣:房子画得不错,就是画得太少太小了。

  原来,达娃来自牧民家庭,课余时她常在山上放牧,在蓝天下眺望自己的家。她想画出自己看到的景象,却不知如何下笔。

  让更多像达娃一样的孩子能自如表达内心的想法,用画笔描绘自己看到的世界——这是高群斌的决心,也促使他用更包容、更开阔的心态看待学生的画作。这些年,他教授了很多孩子画画,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与人交流的方式,他在适应更多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活动室的桌子上至今摆放着一本有些旧了的美术教材,几年来数十个学生翻阅过不知多少次。这本教材的购买者是白玛琼达。进入兴趣班后,白玛琼达非常刻苦,他用自己攒的生活费买了一本教材,给一起学美术的同学翻阅,这本书就成了美术活动室的“公共财产”。

  有一个场景至今令高群斌印象深刻。一天晚上,高群斌布置了作业后便有事离开。不久,学校停电了,他打着手电回到活动室,本以为学生肯定都离开了,没想到,一开门,孩子们正打着手电继续练习。

  拿起手机,高群斌拍下了学生们“挑灯夜战”的场景。他想,自己努力带来一束艺术的光,希望照亮学生的生活;而这些孩子又何尝不是照亮他的一道道光呢?

  “在这里,我们的付出常能十倍、百倍收获回报。学生反应热烈,让我的工作有着空前的成就感。”高群斌感慨。

  年过半百、两次援藏,高群斌的目标是“尽可能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日喀则金子般的色彩,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美育之窗”。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是每次备课和收集整理学生们的画作,都让高群斌获得感十足。

  “28个援藏老师开设52个社团,尽可能覆盖更多孩子,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班,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必胜说:“美术教育是我们学校开展德育美育的缩影。从课堂到课外班,兴趣爱好的培养既要深化课堂内容,也要做好有梯度的课外拓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