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不能搞“急就章”(辣评)
赵婀娜
近日,儿科医生短缺的话题引发了普遍关注。教育部有关“加强儿科学科专业建设,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前移,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的举措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如何看待这一举措?一方面,要为教育部门应时而动,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人才匮乏这一问题的决心叫好,可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深一层思考:人才培养是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的,“急就章”式的人才培养固然可解一时之急,但怕是解决不了长远之需;固然可解某一个领域的人才之缺,怕是解决不了所有领域的人才之缺。如今,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暴露出来,被关注并努力解决,那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的医生是否也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需要解决呢?养老、社会服务等其他社会领域是否也同样存在类似人才需求呢?能否对其他领域人才的供需现状充分掌握,从而避免儿科医生极度短缺的问题在其他领域再次发生呢?
这就折射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除了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之外,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时刻保持对于各领域人才需求的敏感,要有超前的眼光,打出人才储备的“提前量”;另一方面,需要各行政部门之间打破藩篱,在人才培养方面,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
举个例子,不久之后,首都第二机场和环球影城都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规划之初,教育部门便能知晓并部署相关职业院校提前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储备相关人才,方能实现人才储备的“手中有人,心中不慌”。而这就要求发展规划部门在规划立项之初,将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通盘考量。
当然,如何建立一个人才市场的“晴雨表”,及时反映各领域人才的供求关系,供相关部门提前部署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与人才储备相关的智库与协会的力量。
总之,人才培养非小事。期盼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急就章”。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