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应一直成立
湖北武汉 杨朝清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寒门难出贵子不是新话题,而现实再次拷问“知识改变命运”美好愿景。
在就业的“理想国”中,就业质量应与一个人的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挂钩,与家庭背景、人脉关系无关。但现实中,“出生”与“背景”总在关键时点隐隐作痛,让机会平等成为底层群体不可承受之重。而一些农村学子“毕业即失业”的背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改革命题: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优质的人脉资源集中于城市,“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只有扭转这样的失衡,避免教育的“马太效应”,“知识改变命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知识就是力量。要让知识真正成为改变命运、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动力,就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创造更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少一些 “萝卜招聘”“因人设岗”,多一些“英雄不问出处”“唯贤是用”,人力资本才不会白白流失,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农村学子就业指导,在他们就业之路上多扶一把,也会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稳当。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