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新闻 >

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下去

2021-03-29 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9日   第 17 版)

 

  修复后的茶胶寺。
  影像中国

  基多老城一景。
  影像中国

  在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现场,尼泊尔工匠正在雕刻神像。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罗马斗兽场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
  本报记者 叶 琦摄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多次大规模修复、重塑老城历史空间、推动国际合作……世界各国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让文化遗产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柬埔寨吴哥古迹                 

  国际合作让文化遗产重现昔日风采

  本报记者  赵益普

  吴哥古迹深藏在柬埔寨北部的热带丛林中,是柬埔寨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吴哥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区约400平方公里内,散落着600余处吴哥王朝时期的单体建筑。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作为该行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中国先后主导完成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两期修复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组建。周萨神庙是吴哥古迹中损坏最严重的寺庙之一。工作队刚到修复现场时,满目断壁残垣,杂草丛生,4000多件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构件随处散落。根据建筑物的状况,工作队确定了“抢险加固、遗址保护、重点修复”的原则,对建筑基础进行加强,并将构件耐心拼对,最大限度恢复古建筑原貌。经过10年左右的保护修复,周萨神庙再现昔日风采。

  周萨神庙项目完工后,中国文物专家们迎来占地面积更大、结构险情更严重的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在修复茶胶寺时,工作队对散落的数万块石块进行独立编码,并测算石块的三维数据,依靠电脑测绘和计算结果,对构件进行拆落、补配、归安。同时,为确保文物与游客安全,工作队采取可逆式钢结构支护的做法,对建筑进行了排险加固。2018年,茶胶寺修复项目竣工并移交柬方。

  近30年来,中国文物“医生”们坚守在吴哥古迹这片热土上,凭借着广泛的学科背景、专业的修复技能及良好的合作精神,成为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中的重要力量。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和管理机构发言人隆戈萨表示,柬方对中国工作队的技术、理念、态度非常信任,中国工作队援助吴哥古迹修复将进一步扩大两国文化交流合作。2018年,柬埔寨政府邀请中国专家负责吴哥古迹中最核心的部分——王宫遗址项目的修复工作。

  2019年11月,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启动,范围包括王宫城墙以内14.2万平方米的区域,预计将于2030年竣工。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考古勘查与发掘研究、文物建筑及遗址修缮、石质文物保护及生物病害防治、中柬联合实验室建设、环境整治与展示中心建设等。目前,工作队已完成对王宫遗址西北塔门的排险支护和整体考古调查工作,并在西北塔门外院落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在吴哥古迹的保护修复工作中,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文物修复团队也积极贡献力量。各国工作队在修复工作中交流合作,相互促进与提高,柬埔寨本土的文物保护修复团队也得到培养和锻炼。据了解,通过周萨神庙、茶胶寺和尚未完成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的合作,许多在中国工作队学习、施工的柬埔寨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逐渐成长为项目管理者、技术专家。“这是两国文化合作的成果之一。”隆戈萨说。

  与此同时,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作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修复工作所需的劳动力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古迹建筑风貌再现也有力地助推了旅游业发展。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20多年来,吴哥古迹在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工作队和柬埔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意大利罗马斗兽场           

  在美学和历史价值间寻求平衡

  本报记者  叶  琦

  2020年7月,在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的组织协调下,罗马斗兽场新一轮大规模修复工作告一段落。拾级登上斗兽场顶层俯瞰,磅礴气势尽收眼底。断壁残垣中隐约显露昔日的繁华景象,游客穿梭其中,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

  建于公元72年至82年间的斗兽场是罗马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集大成者。自公元438年废除角斗士表演后,罗马斗兽场开始逐渐衰落,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成为当地人的“建材场”:砖石被挖取充当建造工匠作坊和住所等的建材;精美的雕像被用于装饰新的宫殿、教堂及府邸;固定外墙饰块的金属构件也被挖走投入熔炉……

  18世纪中后期,人文主义学者开始关注罗马斗兽场的修复。此后,斗兽场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数次修复。第一次大规模修复是在19世纪初,修复的对象是因地震受损严重的斗兽场东部墙体,当时墙体已经出现倾斜、开裂现象。历时近一年的修复工程成功挽救了斗兽场,使其免于倒塌。时任意大利圣卢卡学院院长的雕塑家卡诺瓦是这次修复的主导者,他采取的修复原则是尽量维护文物被发现时的面貌。在卡诺瓦看来,修复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让其承载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理念也被继承下来,指导了此后数次修复工作。

  2011年,斗兽场高57米的外墙出现墙体塌陷,南侧外墙与北侧相比低了大约38厘米。对斗兽场墙体的大规模修复又一次开始。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侧外墙,除了对拱形结构进行加固外,修复团队还对墙面的污垢等进行了清理,并加装铁制闸门替代原有的闸门系统。在此次工程中,共有超过10150平方米的墙面得到修复,1700公斤不同颜色、颗粒大小的石灰膏等材料被用于勾缝,1200平方米的铁门、框架和护栏被修建……2017年11月,时隔40多年,游客得以再次登上斗兽场顶层,感受其磅礴气势。

  “修复工作为斗兽场注入生命力。对斗兽场的数次修复和保护历程,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化遗产修复技术发展的缩影。”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院长路易·费加齐对本报记者表示:“修复工作不是简单地补全和复原,它包含考古、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考量。文物缺失部分的修复要在美学和历史价值间寻求平衡,修复工作不能改变或破坏建筑原有艺术风格。”

  除了斗兽场,如今在罗马还有很多进行中的古迹修复工程。“意大利有着悠久的古迹修复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大批艺术家、雕塑家及科学家参与文物修复工作。修复是对文物价值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文化与历史的理解与尊重。在一代代的修复中,前人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们保存着城市的珍贵记忆。”费加齐说。

  

  厄瓜多尔基多老城            

  重塑极具魅力的历史空间

  本报记者  朱东君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坐落于安第斯山脉的山谷之中,是个南北延伸的狭长城市,新城在北,老城在南。老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34年,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格局和风貌。鹅卵石街巷纵横交错,状似棋盘,数个广场点缀其间,把老城连接为一个整体,政府机构、教堂等主要建筑都环绕广场而建。

  作为拉美地区保存最好的历史中心之一,基多老城在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让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多重视。历史建筑的修复、翻新等项目不断开展,改变了老城人去楼空、建筑失修的状况,重塑出一个极具魅力的历史空间,吸引了大批游客。

  老城有大大小小数十座教堂和修道院。修复专家、建筑师、雕刻师、木匠和泥瓦匠组成跨学科的专家团队,对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雕塑等文物进行清理修复,重新呈现这些文物的历史面貌。由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和修道院组成的建筑群是当地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几乎与老城同岁。这片建筑的修复工作由基多大都会研究所负责,据研究所负责人科德纳介绍,在经过约20年的修复后,整个建筑群将在2023年完成所有修复工作。如今,清洁和修复后的建筑外墙已重现往日光彩。

  从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步行约10分钟,就到了修复后重获生机的苏克雷剧院。苏克雷剧院于1886年揭幕,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剧院之一。由于所在位置地下水位很高,剧院长期受到渗水等问题的困扰,最终于1994年关闭。1998年至2003年,剧院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为做好这次修复工作,建筑师博拉尼奥斯对剧院进行了全面调研。他注意到,历史上,剧院曾数次修复,但由于工作缺乏统一原则,反而对历史遗迹造成破坏,比如一些装饰性构件被无故拆除继而丢失。因此,他特别强调,所有修复都要提前详尽规划,现代化设施的引入也要因地制宜,“照明、通风等设施的安装应该适应于建筑,而非改变建筑以适应新设施”。

  经过整修,剧院渗水问题得到解决,结构也更加稳固。剧院内部,标志性的幕布、吊灯和壁画等成功地还原了这座著名剧院的内景,剧院的外立面和装饰性元素也在此次修复中得到加固和翻新。苏克雷剧院的修复不仅使这个重要文化机构重新对公众开放,也为基多其他历史建筑的修复树立了典范。修复前进行全面调研的做法受到认可并推广,以有效避免修复活动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

  基多老城修复工作的对象不仅包括具有文化和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也包括居民的历史旧宅。在圣弗朗西斯科广场边,有一座意式建筑风格的住宅。2007年,这座建筑被收购并改建为酒店。改建时,建筑中存留的壁画被精心修复,诸多原始细节也得到保留。2011年酒店开业,成为老城第一批豪华精品酒店。

  如今,老城里由旧宅改建的酒店越来越多,设计师亚历山德拉是旧宅修复改建工作的参与者之一。“公共建筑与旧宅的修复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要注意保存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而旧宅的修复在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特色的基础上,还应融入当下的需求和审美。”亚历山德拉说。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