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人才流失 损害创新能力
打压华人学者,美国损人不利己(侨界关注)
孙少锋 胡瑞宁
|
美国科学家与中国研究员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实验。
资料图片
|
美国奥维德治疗公司首席执行官杰里米·莱文8月21日在“自然研究生物工程社区”网站上发表一份声明指出,美国政府机构和高校最近针对中国和华裔科学家采取的种种行动,可能会威胁到美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大约150名美国科研领军人物在这份声明中署名,反对美国政府和一些高校近来排挤、打压中国和华人科学家的行为。这几年,在美华人科研人员频遭打压,中美战略竞争波及美国华侨华人的科技和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和科学事业受到重挫。
华人科研群体频遭排挤
此前,已有数十家机构发表了声明声援华人学者,美国高校也曾密集表态。据统计,今年以来,美国至少已有7所大学发表声明,表达对包括华人在内的国际学生、学者的支持,强调学术自由、反对族裔标签。其中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
针对美国高校华人教师收到的负面评论和报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卡洛·克里斯特及副校长、教务长在给全校师生的联名信中提到:“加利福尼亚的黑暗历史告诉我们,基于一个人原籍国而产生的怀疑,可能导致可怕的不公正。”
各方声援的背后是今年发生的多起美国华人学者被解雇事件。当下,美国华人科研群体的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5月24日,美国埃默里大学宣布,该校医学院人类遗传系一对已工作了23年的华人教授夫妇被正式解雇,其有着10多名员工的实验室一周前已被毫无征兆地突然关闭。
今年4月,休斯顿的安德森癌症中心解雇了3名华裔美国研究人员,称他们在涉及与中国学术机构合作中违反了学校相关规定。其他多名华裔美国科学家也表示,他们接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电话和访问,但尚未受到指控。
美国签证政策也随之变得更为严苛。美中学术交流以及全球学术交流都受到影响,不少赴美开会和访问学者的签证被无故延误或拒绝。
据《纽约时报》报道,去年共有30名中国社科领域学者及政策研究专家的访美签证被吊销或进行行政复审。外国高技术工人的签证拒签率也大幅增长,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15到2018年,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型H-1B签证首次申请的拒签率从6%升至24%,且拒签趋势仍继续升高,2019年上半年更是高达33%,这意味着美国企业更难雇到和留住外国人才。
美国在延续冷战思维
“美国和中国正在技术领域进行一场没有宣布的冷战。”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去年4月引述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话称,“高科技而非贸易或朝鲜核项目,才是美中冲突最大的导火索。”
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和国防部出台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一系列文件,《报告》称中国是美国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美方的意图明显有针对性。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特朗普上台以后,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采取了针对中国的政策。而这一政策被无理延伸到学术界,给在美华人学者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据《纽约时报》去年5月报道,由于担心中国日益增强的技术实力,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采取严厉措施,阻止中国公民在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敏感研究,以免他们获得机密情报。
美国对于华人学者的打压措施不符合全球科技合作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各国人员、信息、技术交流合作的时代,美国害怕其他国家的进步影响到自身发展,采取这种‘逆全球化’的措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陈奕平说。
此前,奥巴马政府也曾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提议禁止外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参与公司赞助的研究。陈奕平分析,在中美关系的不同阶段,美国对外国学者都有类似的政策,只是特朗普政府打压的趋势更为明显。美国向来有冷战思维,对于所谓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些国家在美国长期的移民也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排华损害全球科学事业
长期以来,在美华人学者为美国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出走将导致美国人才流失,不利于美国自身的科技发展。李斧认为,美国政府对华人科研人员的打压升级,长远来看有损美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使其长期存在的领先性大打折扣;也会给以高科技为标志产业的美国经济的活力泼冷水。
美国学术界的排华浪潮不仅会损害美国科研环境,还不利于国际合作的展开,最终将使人类科学事业蒙难。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7月22日发表文章称,美国政府为打压中国采取的限制措施将会导致最优秀的华人学者选择离开。文章称,现在最大的担忧就是特朗普政府的打压政策会损害美国高等教育的标志性特点,即促进世界级研究和科研进步的开放式国际合作。
《纽约时报》评论称,限制人员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可能会破坏美国实验室的创新能力,美国的实验室是世界各地有才华研究人员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它还可能会影响美国大学从外国学生那里获取丰厚的收入。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不赞同加强对中国研究人员的限制,认为限制中国研究人员对美国大学而言是“悲剧性的”。他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安全担忧压倒了曾让美国伟大的东西。”
科学无国界是全世界的共识。7月5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伊莱亚斯·瑞尔霍尼表示,美国本土科技领域的研究型人才数量并不足以支持美国的研究,大量先进技术都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他呼吁美国国会重视这个问题,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不应被区别对待。
谢晓亮是改革开放后被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去年回北京大学全职任教。今年7月,他在著名学术期刊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疾病没有国界,科研亦应如是》表示,中美之间开放合作,受益的是全世界,绝不仅仅是中国。他认为,科学应超越政治,成为照亮世界的火炬。为了追求真理,揭秘自然,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难题,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必须携手合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04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