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绿币,激活基层治理(一线视角)
杨文明
在云南曲靖采访,麒麟区茨营镇团结村的贫困户胡少鸭,打扫家中庭院格外积极。为啥这么主动呢?原来,庭院收拾得干净,能换“绿币”。村里有个只收绿币的爱心超市,不仅能换油和米,攒够了还能买冰箱、洗衣机。如今,麒麟区已有22个绿币爱心超市,实现辖区全覆盖,累计接受各类捐款捐物500余万元,服务群众1.5万多人次。当地干部说,这个不用钱的超市,一下子激活了基层治理。
小小绿币从何而来?当地建立了一个绿币评价系统,脱贫攻坚、环境卫生、生活习惯等都是相关指标,其中孝老爱亲、尊师重教、自主脱贫是加分项,自甘贫困、好吃懒做等就是扣分项,甚至是一票否决项。有奖又有罚,绿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风向标意义,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家庭建设,水平通过绿币数量便能知其一二。这对广大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起到了有益的鼓励和鞭策作用。
别小看一个绿币、一袋米、一桶油,在基层治理中这就犹如一条鲇鱼,让一池鱼活了起来。只要主动脱贫、积极参与村庄议事、投身公共环境建设、参加公益志愿活动,都能通过兑换绿币得到正向反馈。以劳动换绿币,用绿币买商品,就是以“思想脱贫”的激励机制,让“物质脱贫”可持续,也是为脱贫攻坚加装了“发动机”。
治理手段创新,带动的不仅是几家几户,更能激发多方热情。以企业捐赠为例,帮扶一个贫困村,捐赠全覆盖,额度太大,企业受不了;给谁不给谁,分配不均也会闹矛盾;就算有实力全覆盖,“我家缺米,干吗给油”的捐受需求脱节,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企业会“望而生畏”进而“望而却步”,以至于很多潜在帮扶力量不能有效动员起来。绿币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有了绿币超市,企业没了顾虑,可以放心捐款,贫困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绿币超市兑换。这种让企业放心、让群众舒心、让政府省心的治理之举,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采访中,当地一位老人说,“以前在社区做公益得到的仅是口头表扬,时间久了也就疲沓了;如今可以兑换绿币,咱老年人觉得自己的余热也有了价值”。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治理创新的主动性,就是在政府与老百姓的同频共振中产生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尝试与自下而上的热情参与,激荡着基层治理的小努力与大智慧。
这样的举措能够得人心,与机制建设也密不可分。制度建起来、监管跟上来,老百姓就能看得见、信得过。为了避免有人动“歪心思”,当地就明确规定,村级绿币爱心超市工作小组检查评分后,必须在人员聚集地公示,无异议后才能作为兑换绿币领取物品的依据。同时,区纪委监委一体参与,对捐赠全过程进行监管。如此,好事儿不仅要办好,也一定能办好。
如今,麒麟区不少村庄结合实际推出了绿币爱心超市“升级版”,社区居民也通过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等赢得积分,激发了全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这个不用钱的绿币超市,如今已走出麒麟区,出现在曲靖市罗平县不少乡镇街道,成为当地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工具,并且融入了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6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