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
网络约车 真快捷
本报记者 刘志强
“想打车去机场,有时提前两小时都没空车,以致经常误机。”分享这段尴尬经历的人叫程维。5年前,他与团队创办了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
2012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逐步普及,几乎人手一个终端,4G网络日渐发达,实时定位也愈发精准。按照程维的设想,“如果把出行的需求与供应都搬到移动互联网上,整个城市出行的效率与体验岂不可以大幅提升?”
2012年起,易到、滴滴、神州、快的等平台相继诞生,网约车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自此,打车者再不用街边苦等了——在手机上发出订单、寻找车辆,附近的驾驶员就能快速接单、响应需求。打车的能“想走就走”,司机也能“多拉快跑”。
新业态的成长,打破了旧有的市场格局。2015年,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后,陆续推出专车、快车、顺风车等服务,大量私家车主得以方便地上路接单,分享爱车的同时也分享到市场蛋糕。变化不仅体现在供给规模的扩大,还体现在服务品质的提升,尤其是神州专车等优质产品,以其安全、舒适的乘坐体验赢得不少用户青睐。这两年,北京首汽、上海大众等传统出租车企业也竞相拥抱新技术、涉足新业态。
新业态的成长,还撬动了监管的创新升级。2016年7月,随着网约车新规出台,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的国家,为其规范发展提出了顶层解决方案。
点 睛
网约车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应了那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成熟,让手机叫车有了技术基础,带来了“天时”;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私家车拥有量增多,以及普通民众消费能力提高,带来了打车市场的供需两旺,可视为“地利”;而最关键的还是“人和”——互联网从业者打破思维定势,推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关主管部门也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让新业态愈发茁壮。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