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是极可悲的事(观沧海)
木鸣
近日,台湾相关部门公布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纲草案,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高中历史课纲有重大改变:必修8学分减为6学分,中国史部分由一册半简化为一册,且由朝代编年史改为放在东亚史的脉络,以“中国与东亚的交会”的主题方式呈现。
尽管这份课纲草案还在听取意见阶段,也足够让外界了解这一任台湾当局推动历史教育的方向。相信对此没人意外。去年5月20日民进党当局上任第一天,下午便宣布停用“微调课纲”。所谓“微调课纲”,不过是在慰安妇前加上“被强迫”字样,将“日本统治时期”改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而前一段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明朝珍品展介绍为东亚艺术瑰宝。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之企图,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从李登辉执政时期开始,台湾当局就断断续续在历史、文化教育上做文章,试图割裂台湾与大陆乃至与中国的联系。“去中国化”教育在台湾行之有年。表面看,“去中国化”剑指两岸关系;实质上,影响的是台湾的下一代、台湾的未来。近年有人提出台湾年轻一代存在所谓“天然独”。可以这么说,如果真有“天然独”,多半是教育“去中国化”的产物。只知道“乙未割台”不知道“甲午战败”,只知道“台湾光复”不知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现在甚至连“光复”也不能提了。显然,这样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所谓的“台独”意识是建立在对两岸历史渊源缺乏了解,甚至对中华文化所知不足的基础上的。
十几年前,针对台当局积极推动文化“台独”,已故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就曾表示,“这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立,是一极可悲的事。”吴大猷还撰文指出,“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生活风俗,连妈祖都来自大陆,但因政治而坚持否定其本身的文化渊源,是可悲的事。”因为民族文化本来就是融入血液的,打断骨头连着筋,强行割裂或去除,只会陷入失去自我认知、失去文化依托、失去心灵归属的迷惘中。所以龚自珍才会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不仅如此,台湾当局为了淡化与大陆的关系,努力粉饰日本殖民台湾的贡献,以所谓中性呈现历史教育,结果是扭曲了年轻一代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试想,如果强调“慰安妇”不可被描述成“被强迫”的,历史教育不能鲜明阐述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台湾光复中学学生怎么会懂模仿“纳粹”有错?孩子是无辜的,错在历史教育,错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丑陋政客。
更重要的是,“去中国化”教育改变不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只会令台湾下一代产生错误认知,更加难以面对真相。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评价李登辉的所谓本土化进程时所说,“不会改变最终统一的结果,这样做只能使台湾人在重新统一实际发生时更加痛苦。”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