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国外“抗洪神器”没那么神

2016-07-14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防洪设施需巨大投入 方案选择要因地制宜
国外“抗洪神器”没那么神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朋辉
 

 
  核心阅读
 
  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资料显示,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就曾先后发生过40多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死亡和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为减少灾害损失,各国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防洪抗洪的办法,德国的抗洪钢板甚至被称为“抗洪神器”。不过专家认为,防洪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板,究竟采取何种措施,各国情况不同,还需因地制宜。
 
      
 
  德国——
 
  抗洪钢板造价不菲
 
  乡村地区难以普及
 
  汉堡位于德国北部,人口180万。作为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它距离易北河入海口110千米。历史上每逢大风暴雨,海平面上涨,海水和着河水倒灌入城,水灾频发。1962年一次大水导致315人死亡,上万栋建筑被毁。从那以后,汉堡痛定思痛,决定大力强化防洪救灾措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汉堡沿着河道用不锈钢板筑起了防洪门、防洪墙。汉堡路桥局负责水利防汛的专家奥拉夫·穆勒博士对本报记者说,这种抗洪钢板造价不菲,每千米需耗资500万欧元。
 
  在距离著名景点、汉堡鱼市不远的圣保利码头栈桥边,本报记者看到一扇巨大的钢铁大门,像一把撑开的伞高举头顶。穆勒说,有需要时一摁按钮,这个防洪门就会落下,把洪水挡在河道内。两侧混凝土建筑外墙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钢板,在一人多高的位置则安装着6厘米厚的防洪玻璃。穆勒表示,易北河边有很多历史性建筑,有的被改造成了餐厅、酒吧或博物馆,不能为了防洪而影响人文景观。使用防洪玻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游人在屋里依旧能观赏到易北河风光。
 
  圣保利码头栈桥旁是汉堡的下港区,这里的防洪堤坝被修成了人行步道,并且设计了类似圆形剧场的台阶。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台阶上休息、闲聊。陪同参观的汉堡市场推广公司公关经理马蒂亚斯·比尔说,这个步道高出水面10多米,外部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里面是掏空的,用来停放车辆。沿着步道走,前面看到两座桥。只见从步道内伸出黑漆漆一块钢板,原来这是一道防洪墙,可伸缩移动。
 
  据介绍,汉堡目前有100千米长的不锈钢防洪设施、25千米长的防洪步道,另外有75千米长的传统土堤。在散落市区的仓库里,政府也囤积了很多沙袋,以备不时之需。
 
  穆勒说,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模拟的引入,汉堡的防洪系统也需要不断升级,能对抗的洪水位也从最初的5米上升到9米甚至10米。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洪水仍能找到空档钻进城区。2013年,汉堡遭遇30多年来最大洪水袭击,水位一度高出海平面6.9米,城区多处被淹没。但是,现在的洪水对汉堡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威胁明显减少了。
 
  汉堡也在综合考虑抗洪的经济成本、抗洪效果、建设条件等众多因素。穆勒认为,土堤目前依旧是性价比最高的防洪设施。他表示,钢铁材料的防洪墙或许在城市管用,在德国的乡村地区则难以普及。尽管德国各地防洪措施一再加强,水灾仍不时发生。今年6月初,南部巴伐利亚地区连日暴雨,河水猛涨漫灌,导致6人死亡,洪灾造成约1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穆勒说,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抗洪措施。
 
  美国——
 
  防洪措施漏洞不少
 
  安置能力存在不足
 
  美国国土的中央是大平原,地势缓和,降水不少。历史上暴发过多次大范围洪灾,不同程度的洪灾几乎每年都有。今年以来,得克萨斯州、田纳西州等地连连出现洪涝灾害,6月底,西弗吉尼亚州也因暴雨引发洪涝灾害,造成超过20人死亡。
 
  为了抵御洪灾,美国政府出台了诸多措施,主要有加固堤坝、设置分洪区等工程措施,以及提高预警时间精度、加快生态修复等非工程措施。整体来看,这些措施对于减轻洪水破坏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飓风、暴雨来临之际也难以完全杜绝洪灾。
 
  虽然美国很早就在主要河道建设堤坝,但是很难在全部河道都达到能够抵御洪水的标准,堤坝只能保护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在一些地势较为低洼的城市,堤坝更不能有效抵御洪水。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市,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不得不进行人员疏散。而飓风来袭、城内的工业运河决口,给城市部分区域带来毁灭性破坏,10年之后还没有恢复原貌。
 
  美国的各种防洪措施不可谓不全面,但是漏洞也不少,政府动员能力、安置能力不足,致使洪涝灾害损失加大。比如上个月的西弗吉尼亚洪灾,实际上气象部门已经做出洪灾预警,但是该州由于不是洪灾多发地,因此民众和政府都未予以重视,多数民众没有采取有效防洪措施。2005年新奥尔良遭遇飓风袭击,当时虽然政府要求民众转移,但是没有提供合适的安置地,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抵御洪水,结果酿成重大人员伤亡。
 
  每当飓风来袭,在纽约这样的临海大城市,地铁系统被迫关闭、海水涌入下曼哈顿的场景时有发生。洪水过后,人们会抱怨纽约的防洪堤坝是何等脆弱。近些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警告说,纽约面临着海平面每10年上涨约15厘米、更为频繁的洪水和极端天气的危险。纽约州政府自2012年“桑迪”飓风过后,一直考虑建造一道新的大堤或风暴潮屏障,以弥补现存保护设施的不足。然而,限于财力,纽约建防洪新大坝的计划至今没有落实。
 
  (本报柏林、华盛顿7月13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4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