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21年——
从“菜鸟”到大国
本报记者 申孟哲
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同期,《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发布。
1994年,当中国第一次接入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21年后,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68亿,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建成的4G网络也是全球最大,4G用户突破2.5亿。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到中国的社会结构,再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的方方面面,都被互联网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了。
21年,改变生活方式
21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清晨醒来,新闻已经推送到了手机端;上班路上,用移动互联网听听广播,刷一下股市信息,再看看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文章;出租车不好打,手机叫个滴滴或者是优步;想买东西,动动手指,大城市可能当天快递就送到了;出行旅游,预订机票酒店都在方寸之间完成;想买大洋洲的奶粉、欧洲的衣服、亚洲的美食,同样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下班之前,就可以用手机遥控家里的家居设备;朋友社交、陌生人分享、表达意见和看法,更是不用见面即可完成……就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地乌镇,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也已成为现实,让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了现代的光彩。
这一切,都在21年间完成。这中间,我们会记住1995年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的搭建,记得1997年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的诞生,记得1998年第一单网上电子交易支付的完成,同样记得1999年中国首家网站登陆纳斯达克,2003年淘宝网的成立,记得微博、微信的出现,也记得互联网从风起云涌、到泡沫破碎、再到蓬勃创新的过程。
21年,转变社会结构
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更深刻的是在社会结构层面。
以经济为例,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它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在中国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28家,占中国股巿总市值的25.6%,中国互联网经济在GDP中占比达7%;中国的网络零售已经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前10个月,网络零售总额就达2.95万亿元;中国打造出的“双11”网络消费节,仅阿里巴巴一家一天的成交额就超过900亿元,数年前就超过了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成为世界上成交额最大的网络消费时点。同样,互联网还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买全球、卖全球”成为可能:2014年,中国的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4492亿元,同比增长44%。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形态。中国目前推出的“互联网+”战略,就是“十三五”提出的“创新、共享、开放”理念的体现。互联网可以改造传统的零售业、制造业,同样可以改造金融、通讯、海事、安保、家居、媒体等多个行业。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的商场、餐饮、售票等行业受到冲击,但同样诞生了诸如网店店主、打车软件司机、网络买手等新职业,并且以畅通而便捷的渠道,盘活线上和线下资源,让传统行业焕发生机。
21年,完善网络治理
21年间,互联网在中国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样,治理互联网的思维也在不断“进化”当中。
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发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机构、法规两方面同时加强网络域名管理;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中国互联网进入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时代;2007年,中国将电子商务服务业确定为国家重要的新兴产业;201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
换句话说,互联网治理从行业自纠自管,正式进入了中国最高层管理者的视野。在网络强国、大数据、“互联网+”等成为国家战略的同时,对于网络主权、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网络共享等议题,中国也越来越重视。
中国已将网络视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框架之下,世界各国都责无旁贷,要共同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相关报道见第四版、十三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18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