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放手(每月经济观察)
陆娅楠
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双中高”,不仅要有坚守,还得看“有形的手”如何放手,在哪儿出手
金秋十月,收获季节,透着喜气。明星黄晓明与杨颖喜结良缘,学者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医学奖。无论是前者近5年的恋情终得圆满,还是后者近50年的青蒿素研究终换来金榜题名,似乎都在验证一个道理,坚守才得云开月明。
坚守,往往是对一件事情有自信、有感情,继而凭借定力与韧性,勇毅笃行。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工作、感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亦然。特别是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新常态下,对中国道路的坚守,使我们勇于啃下“硬骨头”,涉足“深水区”,改革路上蹄疾而步稳。
然而,坚守并不意味着凡事都得亲自上手,有时候放手反而能更好地坚守。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像产能过剩、系统性风险积累、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等,都与“有形的手”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干预不当,以致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不够有密切关系。换言之,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双中高”,不仅要有坚守,还得看“有形的手”如何放手,在哪儿出手。
“放手”可以提升效率。10月15日,《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有了新的路线图,此后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了80%。市场经济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和形成兼容激励机制的两大基本功能,都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减少政府不当干预,使价格信号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才能使“三期”叠加下的市场主体,拨开迷雾,少走弯路。
“放手”才能释放活力。10月23日,央行再次宣布“双降”的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历史性一步。限制放开不仅可以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也会刺激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使资金配置效率更高,金融之水更活。换言之,正是定价权的下放,翻开了金融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
“放手”不易,既要克服“积习难改”的惰性,也要避免“甩手掌柜”的任性,更要直面利益再分配的艰巨性。10月,关于出租车改革和互联网“专车”监管的征求意见稿刚一公布就引发争议。有人肯定“专车”终于有章可循,也有人指责“监管过度”“扼杀竞争”。可见,监管部门“放手”,不仅需要破除利益藩篱的勇气,更得具备让新事物、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再飞一会儿”的包容与智慧。
“放手”不能“一放了之”,事中事后监管不能“甩手”,后续改革还得有“抓手”。国庆期间红遍全国的青岛“天价虾”,对价格监管提出了挑战;网上对“廉价救命药为何加价也难买”的持续热议,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课题。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新政策,无疑给创新创业的持续升温注入“正能量”。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又需要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情况下,更加尊重企业研发规律、更加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财税改革新政形成“接力”,才能使实体经济这艘大船乘风破浪。
如果说坚守是一种信仰、一份担当,那么放手则是坚守路上的智慧与气魄。放手的背后是坚守,坚守之下会放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才会越走越好。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