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互联网+出租车,需要激情+理性

2015-10-13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互联网+出租车,需要激情+理性(评论员观察)
 
    吕晓勋 周人杰
 
  倾听各方声音,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所在,破除更多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和“盲点”,出租车行业改革才会更加行稳致远
 
  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加号后边,终于迎来了民众出行盼望已久的“出租车”。交通部近日出台针对出租车和专车的最新意见和办法,将互联网专车等新业态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畴,对此,肯定者很多,认为改革充分展现出顺应民意的勇气和力度。与此同时,舆论中建议甚至批评的声音也不少,种种合理化意见值得决策者认真倾听。
 
  “互联网+出租车”,搅动了一潭死水,也符合新旧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规律。如专家所言,这次交通运输部门的顶层设计,体现了鲜明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可以说,科学进步、“技术爆炸”引发民众对专车合法化确权的期盼,是激情所致;对“互联网+”的落地如何在机制上、监管上理顺,及各道门槛对出行权益可能的减损、增益的务实讨论,则是理性所在。
 
  对于衣食住行,政府的微观调控往往费力不讨好,宏观规制却必不可少。客观地说,由于涉及生命安全和公共资源使用,加强对专车经营的监管是必要的。然而,专车营运“三道门槛”的设置,政府部门对出租车总量的调控,也让一些人担心会捆住互联网约租车的手脚,影响“互联网+”真正潜力的释放。有人担忧,一旦专车行业的进入门槛大大提高,获得运营许可的流程相应拉长,再加上报废年限的缩短,考虑到总体的运营成本,专车未来势必会遭遇发展“严冬”。这样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代表了专车供给市场的真实考量,理应为政策制定者关注和重视,在修改方案时应充分吸收合理意见,以避免专车发展产生“窒息”的可能。
 
  从另一角度看,专车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只能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价格必须和普通出租车有所差异;发展的目的,也绝不是把尽可能多的私家车动员到道路上,否则将给城市出行带来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在交通密度较高的大城市,如果用短期高额补贴来吸引私家车主和乘客,看似实现了双赢,其实是给原本就非常紧张的城市道路资源添堵,最终降低的是所有市民的出行效率。如何既保证专车的运输活力最大程度释放,有效缓解“打车难”问题,又通过合理的手段减轻路网压力,关系到每一位市民路权的落实与保障。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细节的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器的位置、个人隐私与安全如何保护,以及机动车的标准、年限,驾驶员的相关资质,监管的“尺”与“度”均应与民众在沟通、协商中取得共识。
 
  其实,无论是城市交通,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都鲜有一步到位的先例。即便朝着正确的大方向迈出了步子,也常常需要根据周围变化的形势,不断修正姿势、调整步幅。更何况面对专车这样的新生事物。面对“互联网+交通”的蓬勃发展后劲,面对传统出租车运营体制中存在的诸多弊病,面对乘客、司机、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如果缺乏整体意识,恐怕很难做出让各方都欢喜、满意的决定。“见了树木,更要见森林”,把各方因素放在一起统筹审视、综合考虑,有关专车行业创新,规范管理的深入讨论,才会更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正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吸取民间治理经验与智慧,尽可能避免重走其他国家出租车行业发展所经历的弯路,这也是其他涉及多方利益的深水区改革可以学习借鉴的。
 
  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而政府对待创新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发展高度。认可专车,规范专车,为行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既顺应乘客需求,也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对巡游出租车服务的改善更是一种有益的提醒和倒逼。继续倾听各方声音,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所在,破除更多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和“盲点”,出租车行业改革才会更加行稳致远。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市民出行的便利,也才有美好的未来可期。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