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便利的负面效应(经济透视)
强 薇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网购不仅可以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买遍全球,也让电商、物流业赚得盆满钵满。不过,我们慢慢发觉,刚刚开始体验网购时的惊喜心情已经逐渐变得波澜不惊,而如今,任何一点小小的不满都会给个差评。服务的升级,让消费者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买家越来越难伺候,卖家也使出浑身解数来保持消费者的“满意度”:日本亚马逊开通了会员免费的加急配送和定时配送;美国比萨外卖连锁品牌达美乐开创了“零点击”购买服务,顾客只需打开应用10秒钟,就会自动下单一份预设好的订单,这比“一键下单”又进了一步;不少电商还开始尝试利用无人机送快递,只为尽力保证送达时效。付款的过程也不断简化,从货到付款到线上刷卡,再到无需进行输入的语音、指纹支付……亚马逊推出的无人超市,购买商品可以在“无形之中”完成,引起了广泛关注。还有人戏言,科技公司有必要开始研发“眼神支付”功能了。
不过,这些取悦顾客的套路早晚会用尽,被不断升级的服务惯坏了的消费者,胃口正变得越来越刁。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称,需求是世界的动力,而如果需求总是能立即得到满足,消费者最终会变得冷淡。当科技进步的速度赶不上需求膨胀的速度,最终受损的将是商家自身。
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了满足不断对“便捷”提出要求的顾客,许多商家的行为已经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果某种经济行为或个体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这一成本的主体却不用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负外部性。
过度的便利就会产生这种负外部性效应,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往往不用为这些成本买单,因为它消耗、侵占的是社会资源。例如,快递过度包装的问题早已被许多人诟病,而处理包装垃圾的既不是快递企业,也不是消费者个人;电商发展产生的巨量物流,大大加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压力,不仅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时间成本,还增加了汽油的使用和尾气的排放,但徒增的道路通行成本并不会直接“回馈”给电商和网购者。然而,社会经济是一个动态平衡,无论何种形式产生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身上。
正如同汽车有一个最省油的巡航速度,而不是开得越快越省油,经济行为也并非越高效越节省成本。对于商家来说,立足当下,拼速度、拼便捷或许是出于竞争的无奈选择,但着眼未来,则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跳脱同质化服务寻求特色、而非恶性竞争来赢得消费者的“五星好评”。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2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