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市场力量 夯实一带一路
——访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总裁李怀珍
本报记者 刘文波
5月12日下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民投”)旗下企业中民筑友与蒙古国建设与城市发展部下属授权企业就价值150亿元的乌兰巴托棚户区改造项目达成意向。这一项目将全面提升乌兰巴托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
中民投总裁李怀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民投成立两年多来,坚持把“聚合资本能量、释放机制活力、服务国家战略”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底,中民投资产规模从成立之初的335亿元增长到2725亿元,其中国外布局占15%,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美发达市场;国内布局85%,重点在“一带一路”紧密对接省份、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
汇聚资源搭建三个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家‘中字头’、纯民营的国际化投资集团,理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参与过程中,中民投全面汇聚各类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了三个平台。”李怀珍娓娓道来。
一是搭建资本投资平台。中民投以集聚亚洲投资者为主要模式,以利用海外资金为重要渠道,牵头组建了两只基金,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投资重点。一只基金是与亚洲金融联盟(国内外40余家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民投为主席单位)共同发起设立20亿元的“一带一路”产业投资基金,以母子基金的形式进行投资,重点关注柬埔寨、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潜力国家的金融、产业园区、未来社区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另一只基金是中民投联合10多家中外机构投资者共同打造的100亿—150亿美元的亚联投海外基金,重点关注发达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养老医疗、高新科技、金融及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
二是搭建人文交流平台。2015年1月,中民投在北京举办了“一带一路东盟10国大使联谊会”,深入研讨中国民企在东盟10国的投资机遇和方式,并达成一批项目合作意向。7月,在新加坡和韩国分别举办了“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商业交流和研讨会”,政商各界人士出席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5年中民投成立“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了一个国际化的“高端智库”,先后在北京、新加坡、上海成功举办三届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助力区域共赢”“全球新形势、亚洲新机遇”等主题广泛开展研讨。
2015年11月,中民投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金,计划分10年培育“一带一路”的本地化人才、累计投入1亿元人民币,委托清华大学为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600—700名高级金融和企业管理人才,去年已完成首期培训。
2016年11月,作为发起单位成功举办中柬企业家论坛,有效推动了中柬经贸合作交流,并建立定期举办论坛的常态化机制。今年捐赠600万美元,改善柬埔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搭建产业运作平台。在东南亚国家,中民投积极进行项目论证、谈判工作。目前正在洽谈对接的有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等重点投资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分别能与中民投股东的产业和中民投已有产业实现有效对接。
用新技术改造棚户区
李怀珍说,中民投签约的乌兰巴托住宅工业化项目,将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改造棚户区,和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可以节约25%到30%的成本,建筑垃圾减少90%。同时通过建筑工业化标准输出,可以推动蒙古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接下去考虑把新能源项目对接上,“蒙古国太阳能非常丰富,房子建起来了,我们再把太阳板装上,可以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条。”李怀珍说。
中民投旗下的中民新能近期专门筹建了海外事业部,正在探讨合作柬埔寨立项的第一个垃圾发电项目,同时开始布局印度等国的清洁能源业务。
首先必须把内功练好
中民投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非常注重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李怀珍具体分析道,资本运作的平台,包括基金和投资平台注册登记,都是在发达市场,更多的是在发达国家找一些金融项目、成熟的第三产业等服务类项目作为投资合作方向。但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等投资项目。每个国家产业潜力也不一样,东南亚国家缺的是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中亚国家更多待开发的是地矿、能源等资源项目。
“走出去”首先必须把内功练好。中民投的资产布局85%在国内,15%在国外。在国内做好的同时,再勇敢地走出去接受国际市场挑战。
“从产业层面看,我们的技术、管理,还有适应境外的投资能力、驾驭外部环境的能力都有待提升,可能比资本投入更具挑战性。在国外投资的时候,一方面既要坚定地往前走,另一方面进程还要和你的能力相匹配才能做起来。通过汇聚优秀人才,加强资源整合,注重风险防范,中民投的对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李怀珍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9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