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低调”地推出“钉钉”这个企业社交APP的那一刻起,来往事业部的产品老大“陈航”就进入了要“火”的节奏。尽管沉寂了好一阵子,这个被钛媒体描述为“所有社交尝试从桌面时代到移动时代无一大成,倾注心血的来往也早已被微信甩得远远的”的阿里巴巴,在企业级社交领域再也按耐不住,又赶来“交学费”了。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研发出企业社交APP——“i呼”(www.ieasycall.com)的陈航,同样是技术部的老大,却如坐针毡。“i 呼”比“钉钉”早推出了4个月时间,功能甚至思路都出奇地一致。谁抄袭了谁?还是殊途同归,英雄所见略同?陈航听见办公室外面下属“攻城狮”们正在大声开着玩笑:阿里不会连姓名都抄袭咱们老大吧?
当笔者听到如此巧合的“趣闻”时,第一时间体验了两家的产品,并认认真真研究了“钉钉”和“i 呼”的功能介绍。
i呼与钉钉
1月16日更新的百度百科上对“钉钉”的解释是这样的:是阿里旗下一款IM通讯工具,“钉钉”支持移动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双方及多方语音通话,通话费用均由阿里承担,基本不向中小企业收费。
1月13日,i 呼1.0.9版本对产品的介绍是四个字:多快好省。多:多人对讲、多人会议、多人消息;快:沟通快、通知快、会议组织快;好:电信级通信音质好、体验好、服务好;省:省钱、省时、省心、省力。还有至关重要的一句小说明:免费打电话,为您综合节省90%。
来看看阿里“钉钉”的最大亮点:移动网络和电信网络无缝连接,实现免费通话,无论是点对点还是多方通话。懂行的人都知道,仅仅这一点即可引发不小的“尖叫”。笔者在新版本的“i 呼”中并没有见到对这一亮点的特别提示,i 呼的“线人”也是三缄其口,故作神秘,直到笔者刨根问底时,对方终于假装低调地道出了实情。在联系人呼叫的界面,“加密网络电话”是i呼用户之间的免费通话方式。“手机呼叫”是自动切换到双方移动网络的呼叫方式。而“钉钉”的最大“亮点”——移动网络和电信网络的无缝连接,是在i呼“网络电话”这个按钮实现的。这个无需多说,各位看官自己试下便知晓了,大大的福利啊。
i呼联系人通话界面
企业级社交不可绕过的门槛之一是“电话会议”。虽则都是免费概念,钉钉喊的口号是“免费、安全、高质量的多方通话”,“i呼”的号子是“沟通快、通知快、会议组织快”。笔者使用两种工具发起电话会议,体验相差无几,算是各有千秋。不过,i呼在电话会议功能基础上,还附加了一个 “发起实时对讲”功能,这算是一个神奇的应用,他仿造“对讲机”功能,一对一或一对多均可发起。小编心里不禁默念:召开电话会议终于不用预订会议室了,也不用苦等所有人必须到场了。只要领导愿意,随时随地召开免费移动会议。
企业社交不可绕过的第二道门槛是“企业通讯录”。与微信相比,企业级的社交应用需要随时随地可见的具有层级架构的通讯录。“钉钉”宣称让你“找单位同事,不再托人咨询联系方式,企业通讯录让你找人更方便”。“i呼”则毫不客气地公开说“生活用微信,工作用i呼”。点开i呼“单位通讯录”功能列表中,有这么几句话:支持管理员随时更新单位通讯录,让同事电话尽在掌握,再也不必翻箱倒柜找号码了。下面另有一行令人伤心的小字:此功能暂对单位用户开放。
笔者一问“线人”才知,为了企业保密和便于整体维护,i 呼特设了单位通讯录的管理后台,一人管理,方便单位所有员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通讯录。“企业员工频繁的入职、离职或者更换号码,必需要有专人统一管理。这个功能暂时对企业收象征意义的服务费用。”
在企业级通讯录这一点的考虑深度上,毫无疑问“i呼”更胜一筹。然而阿里的“免费”又替“钉钉”挽回了几分形象。此役算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当然,“钉钉”也埋下了收费的“伏笔”——用户要多次使用“钉”,或扩大群组人数,就是其未来企业增值服务收费的空间——尽管收费“名目”不同,但企业级的服务,不收费的服务恐怕还没出生呢。
联系人界面,右边为“i呼”
企业社交不可绕过的第三道门槛是“安全”。“钉钉”和“i”呼对此都有察觉,但显然“i呼”似乎更加来势汹汹。看看两家的宣传阵势就知道了。i 呼在下载安装后的开机页面用导航页强调了自己的安全本领:国密和军密双重加密认证,通话保密守口如瓶,固若金汤。多么有气魄的口号!
钉钉和i呼的安全说明
“线人”自豪地告诉笔者,只要通过i呼交流,即自动进入双重加密模式。“双重加密”可简单理解为:首先是你几乎不大可能截取我的通话信息;其次是即便你强行截取了我的通话信息,你也永远破译不了通话内容。业内人士都明白,单纯的“加密”功能在社交应用APP领域已经足以甩开跟随者几条街,“双重加密”,大概是不知道要领先多少座城了。
在偌大的社交蛋糕面前,“A”和“B”垂涎已久,因此在企业级社交领域争先恐后。微信的兴起,打响了BAT三家又一轮抢滩战役。在阿里之后,有分析称百度也将在今年四五月份发布其IM办公产品。
加上早在阿里的“钉钉”之前,已有类似“i呼”一样领先的企业社交APP应用冲锋在前。由此看来,一场混战不可避免,而企业用户有福了,他们将很快迎来前所未有的企业级社交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