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培育农创客八万余人——
浙江谱写乡村人才振兴“协奏曲”(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顾 春 刘军国 邓剑洋《人民日报》(2024年12月31日 第 04 版)
冬日和煦,在浙江舟山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路下徐自然村,“兔子集市”飘出阵阵焦米香。炒米的土灶,泡茶的陶壶,农村常见的竹椅……样样皆透出海岛风情。
夏子喻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2022年返乡创业,开起“兔子集市”,专门挖掘、包装、销售舟山的“宝藏”农特产品。“观音米是舟山的特产,我们借鉴云南炒米的做法,用土灶铁锅炒香做茶。”夏子喻一边麻利翻炒一边介绍,吸引了不少游客。目前,夏子喻的团队有21人,主要进行农特产品的商品化和品牌开发,并助力200名乡村特产带头人成为助农主播。去年,夏子喻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在浙江,数万名农创客入乡进村创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2015年,浙江提出“农创客”的概念,招募乡村青年人才,条件是年龄45周岁以下、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农业农村领域扎根创业勇于创新。
绍兴市上虞区太平山村历史悠久。2022年,在上海创业的上虞人陈列丰第一次到村里时,发现古村风景优美,但没有农家乐和民宿。他查阅古籍,发现这个村自古盛产黄精,于是就跟太平山村签约合作,成了这里的农创客。村里以闲置山林资源入股,占比60%,发展黄精加工产业。与人工培育不同,太平山黄精采取“人种天养”方式,村民将黄精种子撒落高山林间,不用农药化肥,野外自然生长。黄精种子在全村1000余亩山林中播下后,目前已有45万余株。
“我们不追求一时的‘网红’。每年播种几百亩黄精,等村里的高品质黄精长成,年年轮采,将是村里的长期财富。”陈列丰信心满满。在黄精产业带动下,参观、旅游者越来越多,村里也有了民宿、茶铺、餐饮业态。
“农创客入驻,让小村变得‘热气腾腾’。”浙江宁波宁海县大佳何镇党委书记陈威说。去年,镇里将团联村南阳自然村废旧老宅重修利用,挖掘本地民俗、人文特色,打造乡村创客孵化平台“南阳福园”,引来咖啡、茶叙、餐饮、研学等业态的12家机构入驻。今年2月份开园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超100批次,游客超5万人次,营收近150万元。
“有政府重视和扶持,我们现在不仅有了竹编工坊,还跟学校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在机场、五星级酒店有了陈设点,订单纷至沓来。”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西江古村的老街非遗馆内,竹编非遗传承人、90后叶商杰十指翻飞,细如棉线的竹丝很快成为一只精巧的竹铃铛。
为推进农创客振兴计划,浙江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在资金、用地、技术等多方面予以扶持。今年,浙江启动建设100个现代化农创园、500个农创客共富基地,为农创客提供项目孵化、技能提升等一站式服务,推行“专家+创客团队+农户”组团创业机制。
农创客和乡村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村落成为游客们的“诗和远方”。
浙江台州临海市城区往南7公里,一条香年溪连起了康平、垟路、宿仙、汇丰、香年、小溪6个建制村。沿溪漫步,古树映水,石桥典雅,景色宜人。几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坍塌的老屋、废弃的院落。2022年,“江南·溪望谷”乡村共富示范工程启动,推出村集体以“租金保底+股份分红+共富基金”增收、村民以“股金+租金+薪金”获利的乡村共富新路径。如今,路边有集市、茶铺、咖啡屋,还有设计新颖的乡村创意空间。
“乡村创意空间不仅展示了古村文化,也为年轻设计师们提供了创造平台。”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祥是这里的农创客,他说:“来自23所艺术高校的青年设计师常年驻村创作,产品常常可见乡村给予的灵感。”目前,“江南·溪望谷”已累计吸引游客60余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450余个。
浙江提出,到2025年,累计培育农创客10万名,辐射带动100万名农民实现增收。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浙江谱写乡村人才振兴“协奏曲”,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浙农英才”300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4600人、农创客8.1万人、现代化“新农人”27.5万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厚实有力、活力迸发的乡村人才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