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

2024-12-17 09: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百年产煤区江苏徐州贾汪区开展生态修复,探索绿色发展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姚雪青《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7日 第 11 版)

 

  核心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是个百年产煤区,过去由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当地对采煤塌陷区实施生态改造,不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如今,贾汪区揭过了“黑白照”这一页,面向未来描绘着一幅幅“彩色画”。

  

  冬日里,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美得如同一幅画。

  游船从码头出发,河岸边上,连片的芦苇已经开出了雪白的芦花。“船娘”朱雪宁向游客们介绍:“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鸟鸣声声中一派生机勃勃,潘安湖一年四季都很美。”

  潘安湖上,飞鸟蹁跹;马庄村里,游人如织;工业园中,绿色产业欣欣向荣……如今的贾汪区,正在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开展综合治理

  环境面貌一新

  朱雪宁是土生土长的贾汪人。在她印象中,小时候的家乡“一城煤灰半城土”。贾汪区是个百年产煤区,煤矿最多的时候,大小矿井有226对,全区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我爷爷和父亲都是矿工,采煤环境潮湿劳累,落下了风湿的毛病。”朱雪宁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生活写照,没有游客愿意来。

  带着客户来坐游船的鹿守光,也曾在矿上干过3年推车工、10年运输工,还盘下一处小煤矿。除了环境面貌越来越差,最令他担心的是,不断开采让地下资源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开采煤炭,贾汪全区塌陷地面积13.23万亩,超过全市塌陷地面积的1/3。采煤塌陷地,就是一个又一个泥潭、大坑,种水稻会被淹,养鱼会被冲走,更不适合居住,再加上房屋倒塌、地面断裂,鹿守光数次搬家,朱雪宁在20岁就离开家乡到苏南打工。

  226对矿井陆续关停,过于依靠能源的发展路径走不通,资源枯竭地区到了转型十字路口。

  转型的关键一步,是还清生态欠账。经过多年规划,2010年,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

  “这是全区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塌陷地,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参与改造工程的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原主任王晓侠介绍,塌陷地最深处深度超过8米、最浅处深度有20多厘米,按照“宜水则水、宜农则农”的原则,深处抽掉围堰、连成湖面,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耕作层剥离出来,回填到浅处培育良田。通过生态修复,形成湖面0.72万亩、复垦耕地0.94万亩。

  贾汪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雪峰介绍,在潘安湖综合治理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又在潘安湖南面修复了二期3800亩的采煤塌陷地,2020年开始进行三期——8000多亩解忧湖采煤塌陷地治理。

  目前,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达Ⅲ类水标准,有植物328种、动物189种,其中鸟类106种、鱼类46种。不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成为“常住居民”,还吸引震旦鸦雀来“安家落户”。“谁能想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了贾汪区吸引客商的金名片呢?”鹿守光说。

  发展生态旅游

  带动居民就业

  下了朱雪宁的游船,来到湖畔的马庄村,可见村部门口标牌上写着:“昔日苏北煤村,如今3A级景区”。

  村部旁两层楼的香包文化大院内,100多名村民正在缝制香包。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告诉记者,香包制作不受年龄、学历限制,带动大量留守农村、就业能力偏弱的劳动力增收,去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还在全区15个村设立加工点,带动3000多人就近就业——在全年龄段人口就业上,已反超了采煤时期的带动作用。

  以此为牵引,马庄村非遗体验、民俗表演、观光采摘、灯光夜市、生态研学等农旅融合项目红红火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挖煤贾汪,旅游真旺”,这是怎样做到的?

  “从生态治理到旅游富民,重要一步是湿地修复与景观开发同步规划。”潘安湖街道办事处规划办主任鹿晓斐介绍,以湿地类型为例,原有的湖泊与河道这两种类型作为生态修复足够,但对旅游景区来说还不够看。他们在潘安湖畔栽种荷花、鸢尾、香蒲等300多种植物,营造200多亩池杉树林,并精选乔木和灌木,形成高矮错落的四季景观,让游客可以春天赏花、夏天看鸟、秋天观红叶、冬天拍芦苇。目前,这个4A级景区吸纳了朱雪宁等2000余名周边居民就业。

  “以潘安湖景区为支点,撬动了大洞山、凤鸣海、督公湖等景区的发展,带动了贾汪区的全域旅游。”贾汪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华介绍,曾经的贾汪区文旅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眼下,青山绿水的贾汪区创成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滑雪、漂流、马术、登山、滑翔等旅游项目多点开花。今年1—11月,贾汪区接待游客达11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

  淘汰落后产能

  产业绿色转型

  位于潘安湖畔的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焊接车间里,3条自动化生产线上,60多个机械手环环相扣,将300多个零部件组装成汽车车身。“从油性漆到水性漆再到粉末涂料,从铅酸电池到锂电池,我们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向前。”公司负责人鹿守光说。

  2001年,随着煤矿关停,数万人离开家乡到陕西、河南、贵州等地继续从事老本行,鹿守光舍不得家人,决定留下来。

  迷茫之际,有朋友给他介绍了份工作:给一家外资企业加工汽车零部件。以前没干过,但机会来之不易,鹿守光用煤矿关闭的补偿款租下一间厂房、招聘几十名工人,又从上海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就这样干了两年。但随着竞争激烈、订单减少,他面临再次转型。

  鹿守光和技术团队反复摸索,多方尝试,瞄准贾汪区重点产业方向,2016年,公司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业绩增长势头喜人。

  贾汪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纵兆伟说,煤矿关闭后,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贾汪区新上了一批钢铁、水泥、热电、化工、焦化项目,但产业结构“粗老笨壮”。从2017年起,该区进行五大行业整治、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3家,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绿色建材、绿色低碳能源等主导产业腾出空间。除了通过项目引领、奖补贴息、智转数改等政策举措扶持本土企业转型升级,还招引了一批科技含量更高的企业落地生根。

  在位于贾汪区的徐州工业园区,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体积不到6立方米的固态储氢设备上,可以存得下1000标方氢气。公司副总经理宝音图介绍,秘密在于其中的合金材料,在低温下可以将氢气变成氢化物储存起来,在高温下再释放。

  “企业在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园区,年产能近400套储氢模块。”宝音图告诉记者,不仅生产过程生态环保,还能为下游客户“绿色赋能”——例如在风电、光伏制氢绿色化工领域,通过绿电发绿氢,生产出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交通领域,助力加氢站建设,为新能源公交车供氢……

  如今的贾汪区,一座座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的新厂区代替了原来高污染、高耗能工厂,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今年1—11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503.36亿元,产业发展含金量更足、底色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