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禅意、风骨 与哲思的融合

2024-05-14 10:07 来源:综合

——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十七章

文/邹中海

今天的讲解,重点突出三个关键词:禅意、风骨与哲思。因为天下万物皆有灵,本身自带禅性。但现在一些研究禅意的学者,都只倾向于山水之情而忽视了风雷之声;风骨则是一个作家的文辞骨力和道德准则与修养;哲思则是指由某些社会现象而引发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今天的讲解,也产生了一些新视点,比如对禅意的解读,突破了以往研究者们只对内心平静、物我相融的诗歌引为例证的惯例,而我恰恰相反,引用的是许峰老师带有凌厉气象的《昨夜暴雨》为例,进行了诠释。在讲风骨时,引用的却是陶渊明《饮酒.其五》,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是被公认的带有禅意的山水与心境相融的禅诗,却用来讲风骨,其目的是探索出禅意背后的本质。以及配合许峰老师诗论中的论断,从而推论出许峰老师的精神高度;哲思则回归到以往讲座的主题,以许峰老师的诗歌研究的第二部第十七章为内容,探索出许峰老师诗歌的主题思想。禅意、风骨与哲思三大部分,构成了许诗磅礴大气、与众不同的诗学体系和思想基础。下面我们逐一来进行论证与推理。

一、风雷中的禅意

在禅宗的眼里,万物皆有禅性,草木皆有真情。禅家认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世间万物,皆有佛性。而所谓的佛性,即是本自具足一切圆满智慧的生命本性。如何以诗的方式呈现生命本性,显现的智慧的禅意和禅境,就必须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观照或反观自省,这是可走向或接近领悟“但用此心去,直了或成佛”的禅宗境界。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有一首诗,是一首与众不同的禅诗,印象非常深刻。其凌厉之度和文釆飞扬,想象之开阔,可和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诗句来媲美。更为神奇的是,这首诗在我学习、点评半个多月后,不知是我入戏太深,还是这首诗的穿透力太强,这首诗的意境,竟出现在我的梦中。真道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般“般若”境界,这也让我空灵一动,于是,产生了对禅诗另外的理解。

有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里奔跑。与许峰老师的这首《昨夜暴雨》的意境神奇吻合。所以我对这首诗的神奇感觉,后又进行了仔细的学习与推敲。我认为,这首诗无论是从气势、画面、语言、张力、禅意、风骨等方面来综合衡量,都是能挤进历朝历代名作之中。好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笔者也在多群、多次推广这首诗,在这里,再次以禅、道的思维方式推广:

昨夜暴雨

文/许峰

雷声阵阵贯长空,电鞭狂挥裂苍穹。

天公何如撕心肺,震怒凡尘多妖风!

一一草就于2024年4月26日广东暴雨之夜

这首诗一开头便有一种雷霆之气,将自然元素与人文思想揉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神奇的隐喻特质,诗歌画面凌厉,思想却出人意料的空灵,非常感慨于天赐机缘而成就了诗人的想象力,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三维空间。写诗要有一定的机缘和天赋:“文章本天成,妙手巧得之。”许峰老师的这首诗,还让我想到了雪莱的名作《西风颂》。雪莱的《西风颂》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作,其中有一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举世闻名。这首诗的创作机缘,和许峰老师的这首《昨夜暴雨》相似度极高,都是由风雨雷电而产生的天赐之作。

1819年。这年秋天的一个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因而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奋笔疾书,便有了这首享誉世界的抒情短诗。

许峰老师的这首《昨夜暴雨》。同样是由暴风雨而引爆了诗人的情感,其中“雷声阵阵“电鞭狂扫“长空”“天公”“心肺”“凡尘”等意象在“扫“撕”等动词的运用下,呈现了极为震撼的画面和隐喻。反映了作者的炼字功夫和浩然正气,把古体诗,写出了现代诗的精彩画面。诗中拟人化的表达,把天地间的动感写得十分鲜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再从禅、道的方面来理解,“凡尘”这个词,在佛家、道家的眼里就是现实的世界。碧青在《现代禅诗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用直接观照的创作思维,抵达生命觉醒的空灵之境,就是禅诗之境。诗人由这个“雨夜”,联想到“妖风”渐起,其实就是运用直觉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深层的体悟而达到的禅性基础。可能也有朋友会问,禅宗不是讲清风明月,菩萨心肠吗?这恰恰是笔者要讲的新视点。

许峰老师的这首诗,集雷霆之怒,融天庭之威,本身就是菩萨心肠而产生的霹雳手段。任何学问,到了至高境界,都是九九归一,殊途同归,禅宗和哲性,都是修行后的境界,以矛盾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看:大善之人,必有雷霆之怒;菩萨心肠,使霹雳手段。许峰老师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他用超乎寻常的语言,就是他心中善念的体现。在《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真正修成了善果的,就只有鲁智深!为什么会是他,佛家有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菩萨何来证果?“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就是禅!这也是很多禅意研究的学者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二、山水含情成风骨

草木情,禅宗意,雷电威,天地怒。许峰老师用百多首山水诗和自然界所成的物象,构成了他磅礴大气带有禅宗禅意的许峰诗学。

著名书法家、诗人白勇老师在许峰诗歌研究院一次交流活动中,就许峰老师作品的独特性,提出了一个精辟的论点一一风骨。这个论点,在我以往的文论中,有过粗浅的论述。但没有单独成篇,或成章成节,大都是围绕着许诗的精神意蕴,粗浅地结合文辞理论,展开的述评。

笔者对“风骨“这个词,也有过泛泛的论述。笔者认为,它可以指人,比如文人风骨;也可以指作品,比如“辞之含骨”,具体来讲,是指作家作品的文辞中必须含有骨力;另一层境界是“文之含风”,就是指文辞中必须有思想感情;还有“文之含气”,是指文辞中必须有气节、气场和气势等。风骨不等于风格,风骨可以指一群人,甚至是历朝历代无数人或作品的思想境界、文辞骨节相近的作品和人士,属于泛指;而风格,则完全属于个人,而且只能指作品,是指由个人独特的气质折射到作品中的一种融合体现,比如许峰老师诗歌作品独特性,就是属于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风骨与风格,它们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就好比是战略与战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为了能使这个观点更准确,在下一章节,我引用了刘勰的《风骨篇》,陶渊明的诗和许峰老师的论断来做详解。

三、文辞中的骨力

首先要说明,风骨一词,它涉及到对规则的敬畏和骨头骨节的体现,所以只能引经据典,宽泛地谈一下;

《文心雕龙》第二十八篇《风骨篇》的论述,风骨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首先说明风骨的必要性。所谓“辞之待骨”,就是指文辞的运用必须有骨力;“情之含风”,则指思想感情的表达,要有教育作用。总的要求是:“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即文辞方面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有力。来看许峰老师的诗,这首诗的画面感、语言、意境无不体现出铿锵之气,真正做到了“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第二部分是首论文气,从说明“气”的重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有着密切联系。次论风骨和文采的关系,认为风骨和文采兼备,才是理想的完美作品。我们来看陶渊明的作品。我们看陶渊明的这首诗:

饮酒其五

文/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按一般的理解,是可以归纳于禅诗的,因为诗人有超然物外的心境。世人多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人则更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让我们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物质、世俗的追求,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渐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将会更加真率,更为自然!这也是我们要有的平和心态。

但为什么我又放到风骨这章节来举例呢?这恰恰也是历朝历代的解读者们,忽视了的重要问题,那就是陶渊明是以“出世的态度做着入世的事业。”他的“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其实是建立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上的。

那风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刘勰在第三部分讲怎样创造风骨。他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立新意奇辞,才能使作品“风清骨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刘勰的这个观点,只能说对了一半,他的这个观点,是有缺陷的,因为他只强调向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向现实生活学习的重要作用,这是刘勰论风骨的局限。许峰老师则在这一点上,是有超越的,也是对刘勰这种观点的延续、发展与补充。许峰老师的诗非常接地气,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是从生活中锻造升华而来的,他下面这段话的论断,就是生活浓缩的发挥,他说:

“历史上,诗人本是知书达理之人,是吟唱圣洁之人,是不与邪恶为伍之人。遗憾的是,当诗歌被糟蹋得不成样了,当更多的真诗歌真诗人在属于自己的诗歌家园却没有户籍和位置、没有耕田、没有座位的时候,我当然不能安然于所得的名声而自鸣得意。相反,我为此感到悲哀。这样的诗坛,不走进死胡同才怪!以上就是我决意离开诗坛的感受与想法,也许待到我看到诗坛有所改变的时候会重返。”(见《许峰诗论》233页)

《格言联壁》中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便是一个人风骨的体现。

四、回归主题

今天要讲的这几首见许峰老师《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主题诗集 58至61首。第116页至123 页。分别由方寸、邓三君、陈正老师点评。

其一、咏清源山

老君正座在清源,目空沧海秀林泉。

天下第一知多少,唯有真神震宇环。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二、咏华蓥山

老太双枪战华蓥,浩气凌霄写传神。

志士浴血红梅赞,绝景神韵始还民。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三、咏十万大山

十万大山十万兵,自古刀 枪犬不宁。

直到红旗卷旧顽,林黛风和享太平。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四、咏龟蛇二山

龟蛇锁江意相知,不声不响不名驰。

形单体弱本难鸣,伟人托举万年诗。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清源山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最负盛名的是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极具艺术价值的道教石雕。

邓三君老师诗说:清源山是福建省名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古迹。诗人在此发出感叹:在芸芸众生中,自谓天下第一者不计其数,但是真正实至名归,名不虚传的又有多少呢?其隐喻我们做人,不论你怎样吹嘘,只有“真神”才能令人臣服。

华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自古属巴人领地,明末清初以来,华蓥山的土著山民与外来移民相融共生,其歌舞采华蓥山之灵气,古朴粗犷、气势磅礴、淳美动人、富于感染力。华蓥山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自1927年就与革命结缘,是共川东地下组织领导的华蓥山游击队战斗的地方。

陈正老师诗说:巍巍华蓥山是一块红色的传奇土地。红岩精神的杰出代表"双枪老太婆”《红梅赞》歌颂的江姐等先烈们为了党的事业和新中国的解放,英勇不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浩气凌霄的华蓥山壮歌。华蓥山绵绵的群山、茂密的植被、独特的石林、纵横的溶洞,仿佛在向人们娓娓述说华蓥山游击队与敌周旋、英勇战斗的故事。诗人提醒我们在感叹祖国名山大川美不胜收的同时,也要牢记那些曾经用生命捍卫了祖国领土、永垂不朽的英雄们。

十万大山是中国广西东南部的一座山脉,因山脉连绵,峰峦重叠,点不清,数不尽,故称十万大山。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的匪帮与逃往越南的国民党残部勾结,肆意作乱,危害人民及边防安全。195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广西,打响了进剿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土匪的战斗。至1951年2月下旬,十万大山地区土匪基本肃清,为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剿匪战斗。

陈正老师诗说:苍莽十万大山,绵延于广西南部百余公里,峭壁林立,沟谷纵横。十万大山自古是匪窝,民不聊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万大山里国民党余孽勾结匪帮残害百姓,肆意作乱,闹得中越西南边境鸡犬不宁。后中央派剿匪部队进入十万大山中,全面肃清匪患“旧顽”,十万大山终回归“林黛风和",百姓亦尽享太平盛世。

龟蛇二山是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两岸的龟山、蛇山的统称。伟 人词云“龟蛇锁大江”,其壮观景象可以想见。武汉三镇中心在龟山。龟山虽小,但两座大桥是它伸出的左右两臂,右揽长江,左揽汉江,将武汉三镇联为一体。蛇山位于武昌区长江南岸边,形如伏蛇,头临大江,尾插闹市,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由武汉长江大桥飞架相连。

方寸老师诗说:龟蛇二山绝对算不上名山大川,但伟人写下《菩萨蛮·黄鹤楼》后,才让龟蛇二山红遍大江南北,名彻五湖四海。

五,立起的丰碑根据上面许峰老师的诗作和三位老师的评述,我们知道,许峰老师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高的。他的爱国情怀,政治觉悟,已经渗入到了方方面面。

在主体意识方面,许峰老师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带入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他经历过苦难,炮火,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沧桑,所以他在现实历史的重压下,主动承担起讴歌正义、抨击邪恶的使命,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苏轼《文说》)。于是,在中华大地一处处人文景观面前,便成了他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学者认为,许峰诗学,是当今诗学史上,不多的能撑起中国诗歌文化的中坚力量,他的诗歌,也摆脱了当今那些无病呻吟式、拼盘式的小家气,从大气磅礴的自然界中锻造出一种新的审美规范,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主体形象。

也有学者认为:许峰老师鲜明的主体意识不仅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而且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构成了他多维结构和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今天的讲座,从诗人的禅意、风骨、哲思三个维度进行了诠释,他的文辞骨力,风骨与思想,都是以他的人品学问、生活阅历做支撑的,有些观点,超过了前代先贤先哲,所以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我的学识所限,可能在引经据典、或讲解过程中有不太正确和较片面的地方,期待您的参与、补充和指正,共同为中华优秀的诗歌文化许峰诗歌,诠释得更为完美!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