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总参谋部总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升,许多新兴科室发展势头强劲。年轻的骨内科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骨内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特别走访了总参总医院骨内科主任王亮博士,听她来讲一讲骨内科如何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学科,渐渐发展成为京内外许多老年病人支持信赖的"健康预警中心",而王亮本人又是如何拥有了众多的中老年"粉丝",把骨健康管理理念口口相传的。
王亮坦言,读研究生期间,她就一直非常关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否与骨质疏松症存在某些联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她更加坚信其中的必然,所以,她从内分泌科转行做了骨科。
王亮首先讲了一个她治疗过的病例。一位40多岁的女病人,一年时间里骨折了几次,反复的手术、复位、打石膏……给她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在病人找到王亮后,内分泌科工作十几年的她认为,骨折只是个简单的表象,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作为一名医生,敢于对权威和已经下了定论的结果提出质疑,这不仅是对病人的生命负责,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王亮迅速为患者进行了内分泌的相关检查,得出了确切诊断:甲状旁腺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这才是诱发患者频发骨折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原发病症,王亮马上会同普外科进行会诊,随后紧急联系专家对患者实施手术。结合内外科治疗,不到两个月时间,患者已经完全康复。两三年过去了,王亮还在对这名病人进行随访,现在她们已经成了朋友。
"骨质疏松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不可想象,但更大的危害是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前,没有预警,而一旦患病又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王亮给我们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
"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骨折,而且其导致的二次骨折发生率约为18.3%,死亡率约25%。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下决心通过健康教育来唤醒人们的觉知。"
2009年2月,总参总医院骨内科成立。创业之路的艰辛不断降低着王亮踌躇满志的热度。建科伊始,大部分病人不知何谓"骨内科",在老年病人中调查"您得了骨质疏松症应该怎么办"时,很多老同志的回答是"喝牛奶、吃钙片、晒太阳。"。
"正是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这样的误区,才使得很多骨伤病人被错诊甚至误诊。"
于是,王亮开始带领医生护士从周边社区开始,向外围远郊县不断拓展,每周都要组织义诊、宣讲,为患者免费进行骨密度检查,普及相关知识。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骨内科渐渐有了名气,门诊量开始上升,很多病人能自发地想到去做做骨质疏松筛查。但王亮认为,这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正规化的骨健康教育平台,只有抢占先机,主动作为,才能让更多病人受益。于是,王亮果断抛出思考已久的想法:成立国内首家骨质疏松俱乐部。
2010年3月,在她悉心筹备下,国内首家大型正规的骨质疏松健康俱乐部正式成立。当天,知名专家和近千名老同志出席了俱乐部的开幕式。从此,在"挺直脊梁,让我们携手共建骨健康"的精神指引下,她和团队像陀螺那样转了起来。他们安排国内最权威的骨科专家为会员们讲课;每期活动,他们都要一一打电话给会员确认;他们创刊发行的《三零九骨健康报》被争相索取;他们建立的骨质疏松健康俱乐部网站备受关注……
迄今为止,骨内科的骨质疏松俱乐部已经连续举办了37期讲座,前来就诊和住院的病人越来越多,王亮用她的坚持证明了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着中国人群老龄化的到来,骨内科的前景将越来越光明。只要我们心里想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理念和最优质的服务,我们这个学科就会越做越强。"
健康天使王亮微笑着说。
人物小传:王亮,总参谋部总医院骨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骨代谢疾病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政部课题等多项。弓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