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既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意识思维,同时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意识向度。幼儿园大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已初步具备了规则意识,可是如何能够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并且遵守规则,则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纲要》和游戏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本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取观察法和案例描述分析的方法,探索出了大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几点培养策略。
一、创设宽松环境,鼓励自主游戏,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
本研究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的自主创设与自主选择中来。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可以决定游戏区域的设定、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在同一活动区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再如:因游戏材料使用不当而给下次使用的小朋友造成不便的情况时,我们两位老师不是自己商量该怎么办,把大人制定的意见和规则让幼儿执行,而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去解决问题:怎样玩才会很开心、有序又不影响别人?当问题提出,孩子们开始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总结有效的方法,形成区域活动规则,也只有通过幼儿自己的体验形成的规则才会转化为幼儿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
二、注重细致观察,作出适时指导,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助推器”。
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教师只有事先做到细致观察,才能够做到适当指导。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并对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教师还可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教师应在“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推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活动区教学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例如: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违反规则,发生了争执而又相持不下时,急需教师以“法官”的身份出现进行调解,教师就要及时出现,维持正常的秩序,让其他幼儿对违反规则的幼儿做出评价,使其自省。
三、开展师幼讨论,寻求问题策略,是培养规则意识的“点金石”。
游戏结束,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激烈的讨论。刚开始教师可抛出问题:今天你玩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接着提问:你是怎样解决的?大家认为可以怎么做?这种递进式的提问,幼儿可以受到层层启发,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幼儿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去,再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使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继续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等待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再讨论,如此反复进行。幼儿在这种“讨论——得出结论——检验——改进”模式中,自主参与性得到了发挥,执行规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去“银行”取钱的人太多了,“金陵大排档”、“鸭血粉丝店”、“宝贝大卖场”赚到的钱也没有及时存到“银行”,“银行”的钱只出不进,导致货币流通不畅,经过讨论,幼儿得出几个解决方案:一是增加“货币”,二是限制取“钱”的数额,三是“商家”主动及时地到“银行”存钱,四是增设一个“保安”专门上门服务提款。这样,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制订的,幼儿就比较容易理解和遵守。
(作者单位:南京市奥体艺术幼儿园) 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