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要闻 > 次头条 >

美丽的草原神舟的家——内蒙古各族人民支持我国航天事业纪实

2013-06-26 00: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内蒙古乌兰花6月25日电(记者张丽娜、勿日汗、王春燕)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从茫茫大漠到无边草原,神舟飞船的每一次发射、着陆,都发生在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这里的人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为“航天梦”增光添彩。

  为全力支持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每当飞船发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都要组成协调小组,召开协调会,落实责任、分工,解决涉及的安全、交通、电力、牧民疏散等问题。从神舟一号发射到神舟十号回收,一如既往。内蒙古各族人民同样默默地支持着祖国的航天事业。

  居住在发射中心原址的牧民多数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从伏尔加河畔长途跋涉回归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的后人。1958年,为建造我国第一座卫星发射场,这里的300多户1400多名牧民开始了长达八年、三易其居的生活,他们让出黑河沿岸近4万平方公里最美的家园。

  当年的南斯勒玛才16岁,回想起那段日子她还历历在目。一家人收起毡房、赶着牛羊、骆驼上驮着三大箱家当,与其他300多户牧民一起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家园。之后不久,曾经的牧场上建成了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

  “当年5月到9月底,牧民们从世代繁衍生息的额济纳河上游水草丰美的牧场,全部搬迁到140公里之外的沙漠腹地,当年搬迁的牧民占全旗人口的四分之一,牲畜占全旗牲畜总数的一半,为国防事业让出牧场3000多亩。”额济纳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永红说。

  此后的八年,这些搬迁出来的牧民走遍了额济纳旗11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草原。南斯勒玛回忆说:“我们第一个新牧场草长得不好,第二次搬到的牧场水质不好,就这样我们不停地寻找合适的牧场,不停地在搬家。”

  “搬迁的时候好多老人都哭了,我妈妈也哭了。”南斯勒玛说,她母亲走一阵回头看一阵。当年搬迁的牧民敖云格日勒说,那时很多人故土难离心里很难受,但没有人拒绝搬迁。

  而在回收地四子王旗,为了飞船顺利回家,这里的牧民同样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追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归来,回收车队必须要一次次穿越牧民们的围封草场。车辆轧过的草地需要好几年才能重新长出草来,但牧民们对此从没有过怨言。

  牧民徐冠峰还清晰地记得,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当夜,进入飞船着陆区回收着陆舱的搜寻部队在暴风雪中迷了路,战士们来到他家求援。“这可是天大的事,自己很愿意做点啥。”他给战士们煮了一锅热腾腾的羊肉。第二天一早,他又为部队找来一位老向导带路,最后顺利完成了搜寻任务。

  神舟五号发射前夕,几场雨雪使通向飞船着陆场的土路泥泞难走,党政军有关部门调集沿途所有修路器械,组织人力,全天候抢修。牧民们也纷纷带上工具,自发地加入到修路大军中。长约60公里的简易公路,在短短几天内就重新全线贯通。

  每次飞船发射,千里草原上都展开回收火箭残骸的大行动,牧民们开车、骑摩托车、骑马、骑驴、骑骆驼帮助搜寻部队寻找残骸,不少牧民全家出动。

  牧民们为奉献自豪,缘于在他们的牧场上建立起来的东风航天城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

  牧民们为奉献骄傲,因为在他们的草原上回收的飞船已经悄然改变一座小城:“神舟家园”成为四子王旗最闪光的名片,带动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但也有更多人怀揣着梦想,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南斯勒玛无法忘记3年前的那次返乡活动,600多名当年搬迁的牧民以及他们的后人集体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在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举行那达慕,他们被邀请到航天城内参观,航天人热烈地称赞他们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