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情 >

别让虚假口碑误导消费(百姓关注)

2022-06-20 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别让虚假口碑误导消费(百姓关注·说说网购那些事⑥)

 

本报记者 黄 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0日   第 10 版)

 
 

  “前两天我去打卡了‘种草’已久的湘菜馆,网上好多博主说是老长沙的味道,结果发现量少价贵还难吃。”近日,湖南省长沙市读者林女士来信表示,她在一款消费生活分享APP上关注的许多博主点赞的“网红”餐厅,其实名不副实。

 

  什么产品祛痘效果好?什么小众景点值得一去?“去网上看看别人怎么说”是许多网友的习惯做法。在社交平台上,“过来人”的经验可以帮助其他人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获得更好的消费和使用体验,网友们称之为“种草”。

  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用户的分享和测评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和美化程度,容易误导他人,甚至有些商家和平台通过在社交平台上雇用写手、拍客为其作虚假宣传,人为加上“网红”标签——这大大降低了网上口碑的可信度。

  北京市民邱小姐分享了她的旅游经历。“我在一款社交APP上偶然看到一处草原上的火山群景观,火山在宽广辽阔的草原上隆起,看起来很壮观。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与景色相搭配的衣服,想多拍一些好看的照片。”怀着很高的期待值自驾6个小时,等待邱小姐的却并非预期中的美景:“又黑又灰,只有一点点绿色,让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邱小姐说,后来她才注意到,那些照片不仅加了很强的滤镜效果,还用了特殊视角,游客很难体验到。“我以后会更多通过身边朋友获得真实反馈。”她说,这样的经历降低了自己对平台的信任度。

  谈及滤镜,一名拥有3万多粉丝的文具博主“小甜”表示,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个人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调色、展现生活美好是正常的,不能“一刀切”地认为带修饰性的内容都具有欺骗性,“但的确存在一些平台和商家夸大其词,甚至雇用网络水军开展虚假宣传的现象,监管部门和平台应当及时治理这种欺骗行为”。

  消费者应当如何分辨“虚假种草”,避免被夸张的宣传蒙骗?武汉大学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系主任张敏教授表示,“晒”是互联网时代极具特色的内容呈现形式,网友“晒”生活、“晒”美景都是正常的,不过,一旦有许多网友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晒”同一个内容,那就有可能是“虚假种草”了。

  “虚假种草”来源于互联网平台的商业变现压力。单纯的评价、推荐、攻略难以实现产品与用户之间即时、双向、高黏性互动,因此平台都在力求通过社区分享实现转型,逐渐走上社交电商的变现之路,这会呈现“社交行为种草化、种草行为商业化、商业行为公司化、公司行为娱乐化”的趋势。“通常是由平台的内容合作机构组织旗下大批博主通过群体行为实现变现,而此类公司擅长用娱乐化的手段在监管边缘地带打‘擦边球’。”张敏分析。

  刷量、删差评、虚假评论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扰乱了网络经济的正常交易秩序,还可能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达到平台垄断目的。据了解,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涉及消费、安全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者,轻者删帖、封号,重者可能面临法律法规的处罚。一些平台也启动了“虚假种草”专项治理。

  业内人士表示,虚假信息的生产与治理是一场以技术为核心的“攻防战”,平台要强化责任意识。建议采用贴标签增加虚假信息辨识度等技术治理方式,或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虚假信息的自动检测和标注,通过算法提高权威信息排名或降低虚假信息排名,通过机器学习检测图片、视频和深度伪造,通过侦测文本质量识别社交机器人等方式,加强虚假信息治理。

  “如果碰到诈骗行为,要及时保留证据并与平台客服联系,必要时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张敏说,普通消费者也要加强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轻信自媒体信息、不盲目跟风、不要有贪图小便宜的念头,对广告软文提高辨别能力。

  (田宇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