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 >

珍贵的记忆 动人的交响————记中法合拍纪录片

2024-07-12 1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珍贵的记忆 动人的交响(共建文明百花园·中法建交60周年)

——记中法合拍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

本报记者 苗 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12日   第 07 版)

 

  《康熙与路易十四》剧照。影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表现康熙向法国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时的情景。

  《康熙与路易十四》剧照。影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表现康熙看到法国传教士带来的路易十四画像时的情景。
  本文配图均由出品方提供

 

  法国巴黎,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工作人员用推车缓缓运来一件珍贵文物: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写给中国皇帝康熙的一封亲笔信。泛黄的纸张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优美流畅的书法展现了当时的艺术追求。

  这是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开场的镜头。这部电影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而作,由广东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法国幸运之光电影音乐公司出品,先后亮相第十届法国中国电影节、第七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单元,并于日前在国内公映,获得中外电影界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影片以这封信为起点,讲述300多年前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段历史。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康熙并没有收到这封信,这两位君王也始终未曾见面,但他们惺惺相惜,神交几十年,不约而同、亲力亲为,推动了中法科技、经贸和思想文化交流。

  启程

  《康熙与路易十四》总监制喇培康告诉记者,2021年12月,在福建厦门举办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他向时任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崔颂东提议拍摄这部纪录片。喇培康通过广州广播电视台以往拍摄的作品了解到,1698年,法国500吨级商船“安菲特利特号”载着法国商品和数位法国科学家来到中国广州,开启了中法交流与合作。他提议以此为线索,挖掘相关内容,借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的契机,中法合拍一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纪录片”。他认为,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又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影票仓,理应用好自身资源,拍一些高站位、高质量而且展现广州魅力的影片。崔台长接受了这个建议。2022年2月,影片正式启动。

  《康熙与路易十四》为观众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路易十四早就通过传教士听说中国的情况,1685年,他派遣白晋、张诚等法国传教士前往中国,实际上他们都是科学家。1688年,康熙在紫禁城接见了法国传教士,并把白晋和张诚留在身边,向他们学习数学、几何学等。他们的讲稿后来整理成《几何原本》,康熙亲审作序,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后来,康熙服用张诚献上的金鸡纳霜,治好了疟疾,于是更加重视西方科学。康熙派白晋作为特使,为路易十四送去中国的文化经典以及瓷器、漆器、铜器、刺绣等,在法国深受欢迎,就连法国宫廷舞会也采用中国主题,而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法国思想家,为法国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启迪。同时,法国的玻璃镜也逐渐走进中国千家万户,取代了传统的铜镜。

  白晋还给康熙带来了路易十四的肖像画。据记载,康熙在观看路易十四的画像时,“目不转睛,久久注视”。影片中对这一场景的表现,令观众难忘。

  纽带

  影片中,1656生于法国的白晋是重要的人物,影片通过他的脚步、身影,把康熙和路易十四、红墙黄瓦的北京紫禁城和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联结在一起,观众看到的画面就是白晋视野里的画面,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据介绍,中法两国的多家重量级机构对影片的拍摄给予大力支持,使影片中的故事与细节的叙述皆取自有案可查的馆藏文物、历史人物的个人著述以及私人信件或笔记,采访的中外专家学者均为所在专业权威,从而保证了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影片中有很多珍贵文物的展示,比如第一次对外公开授权展示的康熙真迹《圣祖算草》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银镀金浑天仪等。而该片通过动画演示、音效配合、专家访谈等手段讲述的《皇舆全览图》诞生过程,尤为生动形象。

  这张地图由法国科学家和中国官员一起,采用西方测量技术,积10年之功共同完成。“我们奔赴这个帝国的城市、乡镇、村庄、河流、湖泊、山岳等大大小小的地方,中国千姿百态的地理地貌正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白晋后来在他的著作中说。影片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员一起跋山涉水、辛勤工作的场面栩栩如生,既雄奇阔大又细腻传神,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这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比例尺为1∶140万,涉及1100万平方公里国土,而且标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西藏、新疆和台湾,后来在中国和欧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熙与路易十四》中方制片人董培雯说,这部由中法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的影片,“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中法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因为语言和时差问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法工作人员每天从傍晚五六时直至凌晨一二时持续进行沟通和讨论。影片的中方编导鲍永红在项目前期进行了大量阅读,从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梳理出本片的故事脉络。

  后期编导张蠡用了不少别出心裁的电影手段进行整合包装,提高了影片的故事性、可看性。如借鉴传统章回小说的做法,把影片分为科技篇、商贸篇、思想文化篇3个篇章;影片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故事,采用人物扮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影片画外音娓娓道来,像朋友给观众讲故事;为了配合影片的宏大主题,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并结合两国音乐特点……

  法方制片人阿希耶·巴图说:“我们与中国团队合作得像一个人。很高兴看到所有这些元素最后融合在一起,而且取得很好的结果。”

  法国人以浪漫闻名。影片出品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台长陈家成说:“我们中国人也是浪漫的,浪漫的人总会心相通。”

  回响

  许多中外观众观看《康熙与路易十四》后认为,影片真实细腻、生动有趣、知识性强、信息量大,令人耳目一新。如表现康熙和路易十四之间跨越地域的“神交”时,影片分析两人都身处国家强盛时期,同为文明高峰的代表,均对外来文明持开放包容态度,因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同理心;片中讲到法国《人权宣言》援引《论语》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采用了这样的旁白:“欧亚大陆在历史的回声中同频共振,诉说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法方导演吉尔·汤姆逊表示,中法文化理念中有许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异曲同工之处:“影片既幽默又智慧,将引发各国观众很多讨论。”

  在法国中国电影节的映后交流环节,一位来自中国的观众表示:“看完这部电影,很震撼也很感动。影片用两个人的故事来讲述这段历史,和以往的纪录片不一样。”在广州首映后,有观众说:“第一次知道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竟然来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很多广州元素也让人自豪。文化自信满满!”

  许多专家也给予影片很高评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说:“影片让观众了解到,中法友好并非偶然,是有历史和文化渊源的。”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侯光明认为,影片运镜自然,生动逼真,有感染力,是难得的精品。

  《当代电影》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说,该片是一次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探索和实践。

  提起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不少中国人首先会想起1840年鸦片战争以及欧洲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晚清的衰败与贫弱是我们的历史记忆,但这并不是中欧之间历史的全部。”该片历史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指出,这部影片让中国人重新回到16—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明平等交流的时代,“走出晚清的悲情,抖落掉百年来仰望西方的学徒心态,正是当下中国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他表示,在这部影片中,在宏大的世界历史中,在长达千年的人类历史中,观众可以看到文明交流的力量,体会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