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玲娟)6月22日晚,为期9天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本届电影节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还需时间来加以证明。但人们已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正在装配属于自己的电影引擎。未来,它将有望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新起点。
破冰,电影节不限于“影”
电影节究竟是什么?在跨界融合成为产业主旋律的今天,电影节已不限于“影”。
在中国内地市场尚未破冰的“完片担保”模式,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得到试水。电影节举办了“完片担保——影视金融产品本土探索”论坛,两部中小成本影片也同时得到项目“完片担保”签约。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全面讨论,且首度尝试“完片担保”这一在国际上通行的运作模式。
“完片担保”并不保证一部影片的盈利能力,而是担保一部影片能够在预算内完成,对电影工业标准化要求极高,同时也能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被视为补上了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工业化的重要一环。而这仅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探索的方向之一。
互联网正在瓦解传统电影制作方式,新媒体与影视产业的结合,早已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得到探索。
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是唯一A类电影节中在手机平台上展映授权参赛作品的电影节。历经四年发展,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共征得1951部短片,其中1451部为境外作品,“手机院线”单片票房最高已达502万元。据介绍,手机电影节这一面向国际的短片竞赛,明年将升级为互联网电影节,以期促进互联网企业与影视机构进一步融合。
集聚,打造电影工业全链条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之一,便是“它与民众的互动性”。一组数据为证,本届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9部影片报名参赛,1808部影片报名参展,385部中外佳片在35家影院、43块银幕共放映1017场,观众近30万人次,均创历届之最。
而电影节的影响,并不囿于节日这9天。
“产业融合碰撞出的新活力,将助力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未来新起点。”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认为。
当前,中国电影发展最缺的就是现代工业体系。上海,从源头开始打造一条现代化的电影工业全产业链。电影节期间,中外合作办学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正式“落沪”。为成立这个学院,上海跟踪了十年,经历了三轮艰难谈判。在上海看来,这座城市振兴电影一定不能浮躁,愿意扎扎实实从根部做起,从人才培养开始。
仅在一年前,上海还没有中国一流的电影棚、录音棚。而现在,经过将近2年的努力、1年的建设,一个全亚洲最高端的、以顶级录音棚为主体的数字化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就要在上海诞生。
“要找准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发展真正的根基。它的根基就在于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现代工业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办节,为真正的产业发展集聚所有元素。”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说。
在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任仲伦看来,“诞生20余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今正在努力成为中国和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努力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担当,为电影的明天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于1993年中国电影产业全面改革之年。
20余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怀揣着对中国电影发展的那份担当,坚定前行。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更有它的特别之处:本届电影节首次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具体承办,并首次确立“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这意味着,它为电影所做,将更多、更深远。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有多少创新和突破,传承下来的,依旧是这份担当。
今年电影节,首次采用4K技术修复彩色影片《舞台姐妹》,这被视为国产片修复的里程碑。电影节还修复了《我这一辈子》与《万家灯火》。这是世界上极少数由国际电影节发起并联手国内外专业修复机构进行的经典影片修复活动。中国电影史上的那些著名影片,再度回到人们视线当中。
而电影节的担当,并不止于此。
全世界大概有七八百个电影节,真正的A类电影节有14个,上海是A类电影节当中最年轻的一个。但上海国际电影节,她的背后是中国。
“在培养人才方面,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在强强合作方面,中影与上影合作;在引进文化企业方面,民营、混合所有制、海外的公司都积极进入上海;在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优酷土豆也将入驻上海。”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表示,资源和要素的进一步集聚,是电影节的重要成果。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电影大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不能纠缠、沉湎于小动机、小宗旨、小趣味的办节宗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说,“出色的电影节,还必须使自己成为当下电影世界的拼图,成为当下电影发展最新潮流的标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