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图说中国 >

广州一古迹对联写错字惺惺变猩猩 3年后才改

2013-11-15 11:4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广州一古迹对联写错字惺惺变猩猩 3年后才改

昨日,本报记者黄丹彤在城隍庙的新对联前。 记者黎旭阳 摄

  本报2011年1月25日以及2013年8月7日的版面图。

广州城隍庙错对联改正了

广州城隍庙错对联改正了

  昨日,本报记者黄丹彤在城隍庙的新对联前。 记者黎旭阳 摄

  经过本报记者长达3年的跟踪披露,广州城隍庙前殿那副错对联终于得到纠正!记者昨天现场看到,纠错重新挂上的新对联是“神本正清法眼厌看惺惺作态奢燃香烛;子非恶俗禅心喜舍默默含情尽泯恩仇。”,即将原来那副错字对联纠正了错字又将其中“奢耗”变“奢燃”连接作为上联,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了一个下联。有专家透露,这是一副老广州华光庙里的一副对联。

  “猩猩”作态:

  前殿大对联一错就三年

  耗资2000万元修复的广州城隍庙2010年10月30日重新开放至今已超过3年,其挂在前殿最显要位置的大对联“神本正清法眼厌看,惺惺作态奢耗香烛”一直为人诟病。包括广东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陈炜湛,广州市地方志馆研究员龚伯洪等多位专家学者曾先后对此提出批评,指出当中的“猩猩”为错别字,应改为“惺惺”。而整个对联也存在平仄不合、对仗违拗,违背对联最基本原则等问题。专家认为,城隍庙的错对联不纠错不是一家单位的事情,丢的是广州的面子。

  为此,广州市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专门专家组经论证,明确给出了“猩猩”是错字的鉴定意见。9月5日,广州市语委向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广州市越秀区语委办发出《关于对广州城隍庙对联用字进行整改的函》,要求相关部门9月30日前上报城隍庙的整改结果。

  据悉,尽管广州市文广新局多次催促,修复并对外开放3年多的广州城隍庙至今仍未办理修复验收手续。有关部门表示,在城隍庙的修复验收中,对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将会严格根据历史文物建筑的维修进行把关和修正。对此前老石头狮子被私自移走、城隍庙殿名被私自修改等问题,广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昨天再次强调,设计城隍庙前殿招牌名称、建筑相关布局将严格按照设计方提供的设计验收,不得不经报建擅自调整。

  文史专家:

  新对联出自老广州华光庙

  昨天,文史专家、广州市地方志馆研究员龚伯洪告诉记者,新挂上去的这副对联他小时候见过,是老广州华光庙里的一副老对联。龚伯洪解释,这副华光庙老对联在他至今保存着的一本当年读书笔记有记载,当年一位姓卢的古诗词老师向他传授过,在记载广州华光庙的古籍书上也能找到。

  龚伯洪说,“自明清以来,广州正直文人每每借为神诞庙会作对联之机,都会写下警醒愚蒙的作品来劝导世人。”根据他的调查,广州因有华光庙而以“华光”命名街道,在今天越秀区范围就有长堤大马路的“华光庙道”、西华路北侧的“华光庙前”和“华光长巷”三条,其中有两条在上世纪90年代因建设高楼才消失,而长堤的华光庙道却保留至今。

  对这副新对联,也有不少广州文史专家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既然广州日报记者2010年6月已经发现了一幅老外画下的清代广州城隍庙线描图记载,而整个广州城隍庙前殿恢复又是以那幅线描图作为重要的修复依据,就应该“修旧如故”严格用回历史上的原对联,更重要的是线描图上那副对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本身就是一副十分精彩的对联,准确表达城隍庙的功能,贴切简练,工整技巧,真实体现城隍庙的最高境界。同时,根据建筑的设计,守护天地的两对狮子正好和大器易懂的原对联相对应。

  旧:

  神本正清法眼厌看 猩猩作态奢耗香烛

  新:

  神本正清法眼厌看惺惺作态奢燃香烛

  子非恶俗禅心喜舍默默含情尽泯恩仇

  专家解读:

  新对联是警示之语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说,广州城隍庙作为文化古迹公共场所,既然媒体指出又经大家认定是错了,及时纠正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闻人有过,助其自悔。”这也是道教《太平经》最基本的精神之一。

  黄天骥对新挂上去的对联“神本正清法眼厌看惺惺作态奢燃香烛;子非恶俗禅心喜舍默默含情尽泯恩仇”作了解读。他指出,取自广州华光庙这副对联是一对警示之语,上联说的是神本来是正当清明,劝喻世人拜神不能三心两意,否则烧了香也枉费香烛;下联则说,前来拜佛的人要有慈悲喜舍之心,静下心来,不讲是非以化解仇怨才是正道。

  记者手记:

  小改动 大文明

  作为在广州生活30年的新广州人,广州人对保护这座2200多年的城市文明的热情,多做少说的实干精神,还有包容并蓄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文化记者,我经常会深入广州街心,每天都在发现广州,拆除孙中山大元帅府周边危楼、叫停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成夜总会的误区,广州曾经古老的文明在短短几年再现了勃勃生机,我为近年广州市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成就鼓与呼。

  出现广州城隍庙大门上的错字病联,经过本报记者3年多时间呼吁和披露,如今终于得到彻底纠正,这本身说明了广州人的包容并蓄态度,当事方最后认识到这错字病联不是城隍庙一家的事情,事关着广州文化窗口的文明形象。记者长达3年的马拉松式的跟进报道,最后得到包括广州市语委、市文广新局、民族宗教部门和所属辖区相关主管全力配合,这也说明,只要各个部门能充分认识到错字病联的负面效应,就有可能消灭影响广州文化形象的文字差错。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李卓祺提议,广州采用北京、上海的做法,在一些涉及广州窗口形象的公共场所的招牌和题字,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把关审议小组,让规范广州城市文明从杜绝错字病句做起,因为小文字里藏着大乾坤—折射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记者黄丹彤)

  本报记者发现城隍庙线描图

  2010年6月,本报记者黄丹彤在广州博物馆意外发现一张清代外国画家留下的城隍庙线描图,由于此前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广州城隍庙的历史模样,一直缺少“模样图”的广州城隍庙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为修复广州城隍庙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