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图说中国 >

达州母子先后代课村小50年 儿在母灵堂前接过教鞭

2013-10-21 12:0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原标题:达州母子先后代课村小50年 儿在母灵堂前接过教鞭

蒋光能的母亲和他,先后在这里——蒋家坡小学坚守50年

蒋光能(右)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

  在达州达川区有一对母子,母亲在一个山村小学任代课教师26年,直至倒在讲台上;儿子在母亲的灵堂前接过教鞭,继续在这个山村小学代课24年。如今,这位儿子依然是一名代课教师,月工资1200元,刚刚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到老了也得有口饭吃啊!”尽管对未来表示担心,但这位执着的代课老师却说“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一切都放下了”。

  大山深处的山村小学,最少时9个学生

  前日,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测绘小学,记者见到了这位代课教师——蒋光能。

  “原来的学校因为学生太少,今年下半年就撤掉了。”今年46岁的蒋光能看起来挺豁达、开朗,也很健谈,“我现在这里代课教书。”

  蒋光能告诉记者,他原来所在的蒋家坡小学,还在距离这里约7公里的山上。在他的指引下,记者驱车沿着弯多路窄的盘山公路继续“爬行”了约20多分钟,又步行了一段泥泞小路,终于抵达一座孤零零的小楼前,“就是在这里,我的母亲和我前后坚守了50年。”

  据介绍,当年,为了方便村里的孩子上学,由村民集资在村头田边空地上建起了这所学校。一楼一底的砖瓦房教室是后来翻修的,一个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的操场,原来距离教室100多米的厕所在2008年大地震中震为危房,后来就近重新修建了一个厕所。

  “我在这里教书的24年,学生最多时有36个,到今年上半年就只有9个了。”近些年,家境好的都进城或在镇上买、租房,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有的选择在条件更好的百节镇中心校等地就读,学校的生源逐年下降,最终导致这个乡村小学的撤办。

  母亲的灵堂前接过教鞭

  “我是在母亲的灵堂前接过母亲的教鞭的......”谈到母亲,蒋光能的声音有些哽咽。蒋光能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1989年9月2日,刚刚开学第二天,年仅48岁的母亲因风湿性心脏病倒在了讲台上,再也没有起来。9月5日,蒋光能便接替了母亲,成为了蒋家坡小学的代课教师。

  据蒋光能介绍,他的母亲易孝玉17岁出嫁来到蒋家坡,几年后成为蒋家坡小学的代课教师,坚守了26年,“从查出风湿性心脏病到去世只有短短五个月时间,在这期间,从没有缺过课,一直坚守课堂。”

  “当初也曾犹豫过。但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觉得这是母亲留下的牵挂。”蒋光能告诉记者,当时当地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而条件也不允许孩子们转校就读,“我必须要完成母亲的遗愿。”

  几次险些离婚,学生成绩单“哄”妻子

  当年,在母亲的灵堂前,蒋光能不光做出接过母亲的教鞭这一影响他一生的决定,还完成了另一件人生大事——结婚。然而,这注定是一段“风雨飘摇”的婚姻。由于父亲早逝,母亲去世后,蒋光能正在读初中的弟弟被迫辍学,而最小的妹妹还在读小学。由于蒋光能大部分时间都陪着学校的娃娃,家务活、农活以及照顾弟弟妹妹等担子,便基本上全部压在了体弱的妻子身上,“内心没有愧疚是假的。”

  “入不敷出是经常的事。”蒋光能说,和妻子最大的矛盾来自于经济问题,代课教师的工资根本不够家用。后来没办法,孩子稍大一点后,他就让妻子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但还是捉襟见肘,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我家的房子还是80年代的老房子,都不好意思让你们去看。”

  “有好多次都差点离婚。”蒋光能苦笑着说,每次妻子抱怨的时候,他就会拿“如果你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接受教育,你怎么办?”这个问题来说事儿,还拿出孩子们的成绩单来“哄”妻子,慢慢地妻子也就理解他了。

  “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一切都放下了”

  采访中,蒋光能数次表示,他和母亲一样,既然当初选择做代课教师,后来又坚持留下来,已经预知到这一生将注定清贫。

  蒋光能告诉记者,24年前,他刚开始代课时,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后来,工资逐渐上涨,但涨幅都不大,目前月工资1200元,“今上半年才涨的,去年都只有1000块,还不及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

  据了解,从2013年7月1日起执行的最新的达州市最低工资标准,达川区(除南外镇)的最低工资标准目前为每月1070元(每日49.2元)。

  “五险一金?没有!”蒋光能说,也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自己“能否转为正式教师”以及“五险一金”问题,但回应称他这类情况没有相应政策,“自己买社保,至少要五、六万,我哪里拿得出来哟!”

  “但是,到老了也得有口饭吃啊!”说到这里,蒋光能似乎很矛盾,也显得颇为无奈。

  “好多学生都劝我,说趁还年轻出去挣点钱,最起码把老房子翻修一下,买个社保什么的,老了也好有个保障。”蒋光能说,他也曾进退两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一切都放下了。”

  也曾想过离开,最终选择执着的坚守

  蒋光能没有想到,这根教鞭一执就是24年。24年,蒋光能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这个山村小学,将整颗心奉献给了孩子们。

  蒋光能说,他最初的想法是把妈妈留下的班级的孩子们教到小学毕业,然后继续外出打工。然而,由于村子地处偏僻山区,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孩子无法选择到更远或更好的学校上学,他若不继续上课,这部分孩子将面临失学的可能。

  “我觉得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事业,必须坚持!”蒋光能也曾不止一次想过离开,但每次都选择了留下来,“实在放不下那些孩子。”

  他说,最高兴的就是看到“送出去”的孩子有出息,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比什么都高兴,“每次上街,好多学生都给我打招呼,感到很欣慰。”

  “不学习的人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蒋光能告诉记者,他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并亲手用毛笔写好贴在教室墙上。他说,在这些幼小的心灵里,教给他们的,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几道数学题,更多的是给了孩子们飞翔的希望。

  “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愿意再回去!”

  据百节镇中心校柏校长介绍,类似于蒋光能的情况,在达川区也极为少见。目前,在百节片区,仅此一例。

  “蒋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责任心很强,当地群众评价非常高。”柏校长告诉记者,当初蒋家坡小学撤办的时候,根据有关规定,对于无教师资格证的代课教师本可以清退或辞退,“但考虑到他的贡献突出,本人也愿意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所以就把他留了下来。”

  “工资每月的确为1200元。”面对记者的求证,柏校长回答道,“但中心校考虑到他的情况特殊,每学期或每月还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或奖励,有村乡教师补助、车费补助、边远教师补助、班主任津贴、月安全考核奖励、教学成绩奖励等等。平均下来,他的月总收入差不多1500左右。”

  柏校长表示,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帮助蒋光能解决“正式教师”的身份问题,但是受学历状况、进修培训情况等各种条件限制,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所以一直未能解决。

  柏校长还表示,下一学年开学时,如果能够招到10个以上的一年级学生,将考虑对蒋家坡小学复办开课,“我们还是希望能由蒋老师来教。”

  当记者向蒋光能转达蒋家坡小学可能复办开课这一信息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愿意再回去!”(记者 陈连波 罗斌 王明君)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