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图说中国 >

矿老板自学成古生物学家 已在顶级期刊发6篇论文

2013-07-25 10:30 来源:广州日报

  天宇博物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郑晓廷和他的古生物标本。图/天宇博物馆供图

  只有初中文化却是多所高校教授 在《自然》《科学》上已发表6篇论文

  他初中肄业,当过锅炉工、针织厂厂长、金矿矿长。如今,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他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6篇论文,轰动学术界。《科学》杂志在专访中称其为“恐龙王”。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已是国内好几所大学的教授。实现从“矿头”到“古生物学家”的转变,他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这个传奇励志故事的主角名叫郑晓廷,今年59岁。

  文/本报记者肖欢欢

  天宇博物馆位于距山东曲阜80多公里的平邑县。虽然是座小县城,但这家博物馆却建得气势恢宏,这里收藏着39万件古生物和矿物标本,其中包括1200件恐龙的化石标本,因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矿长爱收藏

  4亿元建成最大博物馆

  来过博物馆的人多数都被这里的“宝贝”震慑住,游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在哪里弄到这么多古化石?”让更多游客不解的是,这样一个顶尖级别的博物馆,怎么会藏在沂蒙山区的小县城里?

  天宇博物馆的展品陈列面积达2.8万平方米,在28个展厅里,摆放着各种恐龙和矿物标本。对于博物馆展品之丰富,郑晓廷并不谦虚。“博物馆恐龙和鸟类化石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博物馆的同类化石都要多。”

  郑晓廷只有初中文化,之前对古生物也是一窍不通,他曾是平邑县国有的归来庄金矿矿长。他回忆说,1991年他们开始挖金矿,很快企业就有了利润。到了1993年,生产黄金的利润已过一千万元。

  2000年开始,当时政府鼓励企业搞多种经营,避免对矿产的依赖。当时他就发现搞古董收藏很热,但因为古玩、字画、瓷器等赝品太多,风险太大,郑晓廷犹豫再三。由于自己是开矿出身,经县政府批准同意,他们把钱投在了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标本收集。

  天宇博物馆从2003年开始建设,当时由归来庄金矿出资5000万元。此后,金矿不断出资征集化石和矿物标本,陆续投资近4亿元。郑晓廷当时向县里保证,建博物馆的钱全由金矿负担,金矿每年上缴利税一分不少,因此,他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

  郑晓廷最早开始收藏古生物化石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他在临沂一个古玩市场上看到一个矿石样的乌龟,觉得很别致,于是花50元买回家,过几天发现,其他古玩市场也都有这种小乌龟,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这次失败却激发了他对古生物化石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建博物馆前,郑晓廷和古生物化石没有任何交集,是个地道的门外汉,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当他迷上研究古生物化石后,却迸发出无限的热情。

  勤学苦练

  “门外汉”自学痴迷解剖

  “一开始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只能广撒网,无论是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有关研究者的文献能找到的我都找来看。我不懂英语,我需要看的文章,就找人翻译过来看。”在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的帮助下,郑晓廷的科研逐渐走向正规化。大概过了4年时间,他逐渐摸出一些门道。

  除了掌握国际上研究鸟类和恐龙的动向,郑晓廷还通过亲自解剖,了解鸟类的骨骼。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展翅欲飞的秃鹫骨架标本正对着他的办公桌,那就是郑晓廷亲手解剖过的。

  那只秃鹫来自附近一所动物园里,已经死了十来天,一起拉回去的还有一头死了四十多天的长颈鹿。那时正是三伏天,郑晓廷不顾恶臭,在博物馆主楼后面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研究秃鹫的骨骼结构,

  郑晓廷解剖动物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鸟类化石。在获得山东省文物局批文后,天宇博物馆开始面向全国征集古生物化石,一开始,博物馆尝试收集昆虫和植物化石标本,后来逐渐转变成收集恐龙和鸟类化石标本。

  郑晓廷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博物馆可以征集各类化石,但他对于化石的来源还是小心翼翼。“我当然希望宝贝的来源广一些,但来路不正的,偷来的藏品肯定不能要,我这里不能成了销赃的地方。”据他介绍,之前曾有一个文物贩子拿来一件磷氯铅矿物标本准备卖给他。他观察之后,估价能有200万元,但商贩开价仅20万元,这让他心生狐疑,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件文物来路不正,于是拒绝收藏这件文物。

  随着博物馆日渐出名,国内著名的“北古所”(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古所(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都成了博物馆的常客。北古所所长周忠和说,天宇博物馆的收藏能写出数百篇论文,这些宝藏可能需要“北古所”的科学家们花上数年的时间来挖掘。

  学术达人

  4年“征服”顶级期刊

  郑晓廷一跃从矿老板变成古生物学家,这些年,他陆续在世界权威刊物《科学》、《自然》发表专业论文。

  从2009年至今,他已有超过10篇研究成果,陆续刊登在《科学》、《自然》、《美国科学院院刊》、《英国皇家学报》、《鸟类学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在《科学》、《自然》上一共发了6篇,第一作者的有5篇,第二作者的1篇。”

  2010年8月,他还被聘为临沂大学教授,担任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当时好多人不服,说我一个初中水平的人怎能当教授?我当时就说,等我发一篇文章给你们看看。”

  2010年,他在网上看到《科学》杂志上有一篇英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始祖鸟和孔子鸟飞翔能力的论文。论文通过对这两种鸟羽轴直径与现生鸟类的羽轴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认为,这两种鸟类的飞羽羽轴太细弱,无法支持鸟类飞行,因此认为飞行是在鸟类进化晚期才发生的。

  郑晓廷馆藏了536件孔子鸟化石标本,有4件标本保存有清晰的飞羽羽轴痕迹。经过测量这些羽轴,他发现长度是英国科学家报道数据的两倍,而且并不细弱。郑晓廷觉得这篇论文的数据有待商榷。2010年10月15日,《科学》杂志便发表了郑晓廷《有关“细弱飞羽羽轴体现始祖鸟和孔子鸟有限飞翔能力”的评论》一文。

  今年3月15日和3月18日,郑晓廷先后在《科学》、《自然》上连发两篇论文。3天之内,在两家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这在学术界都是极为罕见的,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郑晓廷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

  回应质疑 能发文章并非因钱多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矿头,如今成了教授、所长,郑晓廷面临的质疑从来没有消停过。“有人说我发文章是因为我有钱,我是馆长,所以和人家合作的文章会让我排名在前。这么说我也理解,毕竟我只是一个初中肄业生,就像我第一次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那样,好多人嘲笑我,说那文章是你写的吗?不会是你花钱买的吧?”他说,其实去年发在《自然》、《科学》上的两篇文章早在几年前就在自己的书中描述过了。这次能够发表,只不过是再次完善了证据和材料的结果。“我有我的原则,只有课题的主体方案是我设计的文章,我才署第一作者。”

  也有人质疑郑晓廷这么做只不过是钱多烧得慌。郑晓廷表示,自己只不过是真的对古生物感兴趣。“我从小就爱钻研,想知道人类的起源是什么。这世上有钱的人多的是,怎么没见他们钻研出什么来?”

  “门外汉”郑晓廷说,仅靠他个人的力量在世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是很困难的,这是研究团队集体的研究成果。

  鉴于郑晓廷对古生物研究所作的贡献,古生物学学者徐星在进行恐龙研究时,将天宇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长羽毛的恐龙标本命名为“郑氏晓廷龙”。2012年8月24日,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郑晓廷的事迹时,也称其为“中国恐龙王”。郑晓廷,这个原本与古生物研究完全不搭界的“门外汉”正在逐渐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