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替代”何以如此“吸金”(科技大观)
史蒂夫·布兰克
一段时间以来,硅谷流行起一种不吃饭却以能量棒代餐的风气。与此同时,一些初创公司将目光聚焦到实验室培育或者人工合成食用肉类的开发等方面。我们的餐桌到底发生了什么?
过去5年间,各类有关食品的初创企业经历了一个“吸金期”——外卖、备餐、新型零食、网上订餐系统等等。调查显示,仅是做外卖的初创公司在2015年便获得了超过55亿美元的融资。饮食需求等领域的初创公司成了食品行业投资者的宠儿。而从去年开始,这些食品公司中的一个门类——“食物替代”更是备受瞩目。乘着食品科技的大潮,各种主打“食物替代”的公司开始为人们提供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正餐的吃食。
顾名思义,“食物替代”就是利用最新科技,在实验室培育出各种人工食品,替代传统的鱼肉蛋奶,或是像代餐一样,把人体所需营养物质搭配起来,溶在水里做成饮料。
例如,初创公司“超越肉类”“不可思议的食物”(获得融资1.83亿美元)以及“食物新浪潮”正在研发用植物制作肉和虾。而“孟菲斯肉类”这样的公司则跳过了植物这个环节,直接在实验室研发人造肉。如果你不喜欢从肉类中获得蛋白质,还有一些公司在研发如何从昆虫中提取蛋白质——例如“EXO”公司出品的蛋白棒里就含有从蟋蟀中提取的蛋白质……
以往我们靠母鸡下蛋,而现在,汉普顿溪公司(获融资1.2亿美元)用植物合成鸡蛋,并用在其开发的蛋黄酱、调料和饼干里;波浪公司(获融资4600万美元)以豆子为原料做成人工奶;克拉拉食品公司则利用改良的酵母合成一种蛋清替代品。
事实上,这种代餐食品的鼻祖早在1964年就出现了,当时的“康乃馨早餐替代饮料”,让人们可以把粉末状的代餐冲调在牛奶中作早餐。为什么食品替代行业现在又火了?对于繁忙的现代人来说,代餐非常方便。打开一个小包装,喝下代餐,省时又省力。新出现的公司其实只是对之前那些代餐品牌的更新。
可是,为什么人们要把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如肉蛋奶替换掉呢?目前,全世界有5亿左右的素食主义者,一份由合成肉做成的汉堡或牛排,无疑能为他们的食谱多样化带来质的改变。另一些合成肉的拥趸者则相信,由植物制成的肉类更健康。对于那些对鸡蛋、牛奶、虾等食物过敏的患者来说,他们终于能够得以品尝这些食物的滋味了。此外,不少环保型消费者认为合成肉对环境更加友好。最后,食品安全也是一个明显优势。合成食品的保质期要长于天然食品。在一些食品安全保障比较落后的国家,由植物合成的食品要比没有质检就上架的肉类更加安全。
对于投资者来说,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他们相信会有大量的消费者来为代餐买单,并且这些初创公司早晚会被大型食品企业收购,这就足以让他们“慷慨解囊”了。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咨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3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