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追忆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兼谈董寿平先生对中国画的贡献

2024-12-30 17:50 来源:综合

今年是董寿平(1904-1997)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18日发表了《中国书画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国际传播》一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谈到了董寿平先生的书画成就。许多读者对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非常敬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董寿平先生的艺术与人生。为此,原文章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彦教授再次采访了董寿平先生的亲传弟子、研究董寿平书画艺术的专家王明友先生。以下是王彦教授对王明友先生的深度访谈。

1735531987624.jpg

王明友先生与王彦教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书画协会(徐中林 摄)。

王彦教授(以下简称彦):王明友先生,您好!上个月人民网上的那篇文章引起了许多读者对董寿平先生本人及其艺术的关注,希望能有后续的报道对董寿平先生作更深入的介绍。所以,我想就董寿平先生其人其艺再次与您进行交流,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首先,您能否介绍一下您是怎样成为董寿平先生的弟子的?

王明友先生(以下简称明):我能有机会跟董寿平先生学画儿,完全是机缘巧合,天赐良机。我是1983年春与董老相识的。当时我所供职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邀请董寿平、周怀民、许麟卢、卢光照、萧劳、王遐举、欧阳中石等多位书画家来校笔会,并对教职工书画爱好者予以指导。我是教职工书画协会负责画组的副会长,一直陪伴在董老左右,抻纸理墨,看董老画竹,顺便表达了想跟董老学墨竹的愿望,并告诉董老我学郑板桥的墨竹已有六年,感觉董老墨竹的独到精神对我更有吸引力。董老面带笑容微微点头说:“好啊”,并嘱咐“那你就先努力写字吧”。董老虽未表态教我,却已告诉我该怎么做。

1735531930786.jpg

1983年春,董寿平先生应邀到人大一分校教职工书画协会做指导,现场作画;王明友为董老抻纸理墨(王明友 供图)

笔会之后,学校聘请董老为艺术顾问,董老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顾问”的头衔,而我也就成了学校与董老日常沟通的主要联系人。给董老送学校发的顾问费和节日慰问品常由我去办。董老对顾问费总是客气不收,我就每次都把顾问费交给师母刘延年。后来了解到,董老之所以爽快地接受聘任是因为他一直有一个“大学教授情结”,这是他一生最希望做的职业,却始终未能如愿。解放初几经周折,才就职于字画商店荣宝斋。董老要做学者型书画家,其内心是非常高傲的。当然,他不是因金钱和地位而高傲,而是因理想、事业和信念而高傲。他刚健潇洒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他的高傲,他上唇留的小胡子更是表现了这一点。这样一位志存高远的“半隐士”,在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振兴之际,因以八十岁高龄被聘为大学顾问而倍感欣慰,也就愉快地接受了聘请。

记得当年人大一分校校长李德良先生对我说:“董老这个顾问就是给你请的,你要好好学。”李校长是哲学专家,曾当过北大和人大哲学系的领导。董老一生崇尚哲学,他们两人非常谈得来,我跟董老学画儿,李校长成了介绍人。后来渐渐知道董老愿意教我的原因,一是我给他的感觉好,董老说我清秀儒雅、虚心好学,可造就;二是我去董老家请教之前已学画十五个年头,速写、素描、油画、国画都有较严格的训练,造型能力较强;三是我在恢复高考后上大学并留校任教,研究经济思想史,而碰巧的是,董老早年读大学所学专业也是经济思想史。我跟董老有过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容易引起他对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可交流的话题很多。谈做人、谈书画、谈哲学,谈怎样看某位学者的观点,谈怎样改善经营管理。当然,谈得最多的是老庄、郑板桥、八大山人和石涛,也谈中医。董老多次强调,他的秘诀是“阴阳”,是“辩证法”,是“对立统一”;技法上就是“用写字的方法来画,用中锋笔来画”。董老说:“至于怎样画,在我的画上都清楚地摆着了,你一看就明白。重要的不是怎样画,而是你要去想我为什么那样画。”

彦:您能成为董老的亲传弟子真是天赐的机缘。您能谈谈董老是如何开始研究书画的吗?他家庭富足、学识渊博,有很多选择,为什么就偏偏走了研究中国画这条人生之路了呢?

明:您这个问题涉及到董老学习研究中国书画的初心了。据我所知,董老常常因一些新闻记者和想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对他一生研究中国画的初衷总是认识不足而深感遗憾。董老学习研究中国书画不是为了富贵,因为他本身家境殷实,其历代祖上曾是文官、士族、地主、盐商,家产丰厚。大学之后,同乡故旧拉他进入仕途,他谢绝了;家族希望他经商,他放弃了;亲戚骂他是败家子,他干脆留起胡子以示断绝来往。他常说他是现实生活中的贾宝玉。

董老放弃仕途、放弃经商,一心就是要去研究中国画,这固然与早年的家庭熏陶和自己对中国书画的热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听到外国收藏家福开森(曾任金陵大学校长)说“中国画开始走下坡路了,中国画不行了”。董老因这种说法而受到刺激,感到了责任,因而决心以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中国画、拯救中国画,发誓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书画艺术。直至晚年,董老的这一初心依然未改。

彦: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非常令人敬佩,这对董老后来成为国画大师无疑起了重大的作用。那么,董老学习研究中国书画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吗?

明:董老坚信他走的“振兴中国画、传承中国文化之精华”的路是对的,于是就自己单干起来。董老一生没拜过师,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一直走自己的研究之路。

董老童年有很好的家学,上过私塾,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读过大量古代典籍。曾在高级小学和中学接受现代教育,二十岁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后转入天津南开大学学经济学,又转入北京东方大学学经济思想史。因“三一八惨案”被迫终止了学业,转而下决心利用家中丰富的书画收藏研究中国画。

董老自立下拯救中国画的宏愿以后,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过,也没有懈怠过。董老一生基本上都是上午读书,下午画画,晚上研究。读书的时间远远多于画画的时间。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董老从全面深入研究故宫的皇家收藏书画入手,坚持每周三个下午都去“泡故宫”,把故宫博物院的5000件上佳藏品看了一个遍。其他时间则博览群书,对中国古代画作的内容和技法深入揣摩,并进行重点临摹和笔墨实验,对画家及其所处时代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这样一干就是将近十年,基本上吃透了故宫中几乎全部的皇家收藏。解放后进入荣宝斋,又主要负责古书画的鉴定、收购和复制,进一步增强了眼力、丰富了经验。董老曾说,中国两千五百年的画,包括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流落到日本的,以及私人收藏的中国画,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画的都在他的脑子里了。所以,董老是20世纪扎根传统最为深入的书画家。

董老认为研究书画的基本功是书法。他从小就用毛笔写字,得舅舅陈凤标这位书法家的悉心点拨,用毛笔比用筷子还熟练。我惊奇地发现,董老二十多岁时的毛笔字已基本定型,与他老年的字相比,只是还欠老辣。书法功底为他的书画艺术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董老被称为“学者型”书画家,因其以极高的哲学思维来指导绘画,强调“太极观念”,其画作充分体现了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进境。董老的探索在宏观上,以上千年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成果为支撑,以辩证法为指导,站得高、看得远。在微观上,强调以写的笔法来画,其墨竹枝叶同构,计白当黑,疏而不空,密而不堵,以少胜多;用复钩花瓣的方法画的墨梅生动自然,优美婀娜,高贵典雅;红梅刚健老辣,热烈奔放;粉梅晶莹剔透,楚楚动人;兰花幽谷飘香,君子之颜落落大方;松针双管同构,叠垛皴擦,苍劲刚毅;对黄山石壁和松云的独特刻画和钩皴擦染造就了活灵活现、大气磅礴的“董家黄山”。

1735531959813.jpg

王明友讲解墨竹的画法,揭秘寿平竹的艺术符号(东城区工人文化宫 供图)

彦:董老的书画艺术源于传统又独具魅力,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董老是怎样看待创新的呢?

明:董老对传统中国书画学习研究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后人再也没有他当年看全皇家收藏的条件了)。然而,董老并不是为学传统而学传统。董老把学传统作为丰富自己工具箱的手段,到要表达自己感悟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得顺手。为此,他主张临画没必要临全幅,而是应该分门别类地临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以丰富自己处理问题的手段。所以,人们从董老的书画作品中很难看出是跟谁学的。站在董老的书画前去审视,分明是来自古人、来自传统的,但你就是看不出是来自哪一家、哪一派的。董老的画法是对古人之法的消化吸收和对现实的观察理解的结合。在董老这里,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自然而然。为此,就必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而在董老画作上用的最多的一方闲章是“师造化”。

董老认为创新源于写生,但写生并非对着客观景物描摹其形,而是要用心去观察、思考、分析、提炼、概括、抽象,抓规律,把握本质,去深入理解事物运动的内在逻辑。为其如此,董老画出的松、竹、梅、兰和黄山才是他自己的,是独树一帜的,这也是其书画艺术能够创新的根本所在。当然,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董老也吸收了西画的质感、量感、光感、明暗、调子等等,但这种吸收是润物细无声的。他的画依然是传统的,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董老是继承传统的楷模,也是走出传统的典范。

1735531970606.jpg

王明友周末带领学员去紫竹院写生(东城区工人文化宫供图)

彦:您能否就董老的艺术贡献再做一些详细的介绍?

明:董老在中国书画研究与创作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在发展荣宝斋木板水印、中国古代珍贵名画临摹与复制、中国古代著名书画鉴定与收购、中国书画艺术对外宣传与传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作为画家,董老在艺术风格方面的贡献尤其令人瞩目。“董梅”、“寿平竹”、“寿平松”这些名称足以说明问题,而“黄山巨擘”之美誉更不一般。董老画的黄山,不仅笔墨个性十分鲜明,更重要的是他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他画出了黄山的本质与灵性,画出了黄山的魂。他笔下的黄山是活的黄山,从而将中国的笔、墨、纸的表现力在山水画上的运用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来说,董老所画的黄山实现了黑白灰、调子、韵味与结构、皴擦及晕染的巧妙结合,从而有了西方绘画的立体感。借助黑白灰的柔和过渡,以及块面的结合与鲜明对比,使其所画山水温文尔雅,生动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和阴阳互动的辩证关系。董老的黄山之所以享誉画坛,正在于既有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神与风骨,又有今人的气息和时代的风貌,成为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化的典范。

董老对中国画所需的独特写生方式的认识是超越古人的。他认为写生不能仅仅“写形”,而要真正理解被描摹对象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的辩证关系。即准确把握其“物理”和“物态”,理解其“物情”和“物趣”,在现象和的本质辩证统一中掌握被描摹对象的规律。董老所画的松、竹、梅、兰和黄山的独特艺术形象皆缘于此。与实物相比,可以说是既像又不像,不像却更像,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董老是20世纪中国画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书画的艺术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提高。真正的高峰往往是我们越往后退,越离远了来看,才越能更清晰地显示出来。评价董老,我认为首先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独特的贵族气质和文人学者气质,这使他的眼界、胸怀和追求与众不同。其次,董老的传统文化修养较为全面与深厚,尤其是他的哲学造诣很高。他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阴阳对立统一”的深刻感悟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在这一点上更是高于古人。再次,董老的眼界极宽,他是看到中国历史上精品书画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书画家。最后,董老的艺术生命极长,对中国书画的研究70余年没有间断,若算上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则有80多年的跨度。另外,董老的艺术风貌极强,“董梅”、“寿平竹”、“寿平松”、“董家黄山”举世公认,董老的行草书也是俊逸苍劲、自成一家。

1735533814297.jpg

董寿平先生所画黄山代表作(王明友供图)

1735532015087.jpg

董寿平先生所画兰花的代表作(王明友供图)

1735532812865.jpg

王明友所画的墨竹继承了寿平竹的衣钵(王明友供图)

彦:董老对国家的文化事业也有很大贡献,捐献了很多作品。您能否就这个方面给读者作一些介绍?

明:董老是为拯救中国画而选择终生研究中国画的,他散尽家财只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绘画。所以,他晚年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一生探索留下来的200幅书画精品捐给了国家,把代表他主要成就的5幅精品捐给了故宫博物院,还把50幅书画精品捐给了炎黄艺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全国政协、统战部、北京饭店、和平宾馆、国际俱乐部、中国剧院等很多地方都有他奉献的画作。

我曾问过董老为什么要把200幅精品捐了而不留给儿孙。董老说:“我的这些艺术探索的记录应当属于国家。儿孙如果行,他们用不着靠这个;儿孙如果不行,这个留给他们那就是害。”而且,为了防止家中后人找后账,董老在捐赠条款中明确规定:“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董寿平美术馆’的管理工作”。董老作此规定就是要永久割断他的捐赠和董家的关系。

董老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祖上的家业捐了(500多间房无偿地分送给全村的老百姓);抗战时期把自己的部分画款捐了;中年时把祖上传下来的珍贵收藏捐给了国家;晚年又把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书画精品都捐给了国家。从而实现了他抛弃封建家庭、舍弃富贵、远离仕途,特立独行去拯救中国画的初衷。

1735531948618.jpg

王明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书画协会现场指导画墨梅(徐中林 摄)

1735531939019.jpg

2023年秋,王明友指导的“董寿平绘画艺术研修班”全体学员结业合影(东城区工人文化宫供图)

彦:董老的奉献精神和奉献之举令人感动,不愧是受人敬仰的一代大师。

明:董老为人谦和,历经20世纪中国多次社会大变革而一直能够坚韧执着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这其中的处世之道与人生智慧,也足以成为我们的人生楷模。董老的艺术作品感人,董老的人格精神更是感人。遵照董老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到了黄山的天都峰上。在我心目中,董老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画仙”,他为中国画而来,为中国画而战,完成他所能做的重任之后就回到他魂牵梦绕的黄山仙境中去了。好像他来到世间,就是专程给我们送“董梅”、“寿平竹”、“寿平松”和亦真亦幻的“水墨黄山”的。

时光荏苒,画仙虽去,其精神与业绩永存!

彦:是的,我们相信,随着对董老书画艺术研究的深入,董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沿着董老开辟的道路去研究中国书画的爱好者也会越来越多。再次感谢王明友先生就董寿平先生的艺术成就所作的全面介绍。

(图 文/王明友 王彦 马祥苍 刘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