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中国书画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国际传播——董寿平书画艺术的传承创新

2024-11-18 16:36 来源:综合

10月11日至11月13日,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共同举办了“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大师们的一幅幅精品佳作描绘了中华灿烂文化和壮丽河山,共同铸就了新中国美术的辉煌。此次展出的近400件作品中,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的经典兰花代表作《幽谷扬芬》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众多参观者驻足观赏。

 

1731825573410.jpg

 

“国之颂”展览中的《幽谷扬芬》 (王彦 摄)

与一般的墨兰相比,双钩兰的兰叶在交搭、穿插和遮挡时不能直接用笔画过去,笔道间断但气势却不能断。因此,很少有人画双钩兰,尤其是董寿平先生这种多达几百笔的双钩兰画法几乎无人问津。这幅《幽谷扬芬》是难得一见的复杂双钩兰作品,行笔轻快流畅,花叶姿态自然飘逸,三维空间表达手法高超,凸显了董寿平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今年是中国著名写意画家和书法家董寿平先生诞辰120周年,学习研究并传承发扬董寿平的绘画艺术也是对这位一生为拯救中国画而努力奋斗的勇士的纪念。

董寿平书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董寿平与张大千、李可染等人被列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国宝级人物,堪称20世纪画坛巨匠、一代宗师。他驰骋中国画坛七十余载,博采众长,自辟蹊径,成就瞩目。先生不仅是书画艺术家,还是哲学家、美学家和鉴赏家,学识渊博、修养深厚,“能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恪守文人画之传统,不仰俯于世,不苟同于人”[1]。董寿平以画松、竹、梅、兰和黄山著称,享有“董梅”、“寿平竹”、“寿平松”和“黄山巨擘”的雅誉。他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匠心别具,逸笔淡墨、技法全面,具有清新典雅的书卷气质。其书法苍劲刚健、古朴潇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则创新”[2];其画作形神兼备、气度豪放,既有传统笔墨神韵,又具时代创新精神。董寿平的书画艺术体现了哲学与美学的和谐统一,完美地代表了文人画的真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董寿平的代表性画作有《黄山云海》、《苍松》、《红梅》、《墨竹》、《云汇天都》、《风中劲节》、《幽谷扬芬》等。在他笔下,黄山峰高云起、优美奇峻,松树笔墨苍劲、繁简相宜,梅花浓淡有致、层次丰富,竹子英姿坚韧、俊逸挺秀,兰叶起伏转折、俯仰有势,展现了对景物深刻精准的理解感悟和挥洒自如的艺术表现力。

以享誉海内外的“寿平竹”为例,竹竿、竹枝、竹叶的画法以及构图方式都体现出董寿平对文人画墨竹传统的继承以及创新性发展,代表了中国墨竹艺术新的高峰。淡竿浓叶、虚实相间,竹的君子之风和雅逸气势在水墨淋漓中跃然纸上。与历代画竹名家相比,寿平竹的竹竿更为圆润挺拔,力度苍劲,刚柔相济;竹枝穿插生动活泼,极富弹性和活力;竹叶灵动脱俗,裁风剪雨之态出神入化。董寿平将行草书笔法娴熟地运用到画竹中,因此,寿平竹“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中锋写出,顿挫起收,顺势行笔,变化莫测,尤其是竹叶不出尖的画法更突出了寿平竹的独特个性,竹子气势内敛而不四散,气势豪放而张弛有度。再加上构图中的“计白当黑”、阴阳互动,增强了墨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显寿平竹苍劲古朴和神采飞扬的迥异风格。[3]

 

1731825586948.jpg

 

(董寿平墨竹作品《风雨见劲节》,图片选自《董寿平书画集》[4])

董寿平书画艺术理念及其技法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

董寿平先生出版了多部著作,有《董寿平书画集》、《董寿平画辑》、《董寿平谈艺录》、《书画大师董寿平》、《荣宝斋画谱·董寿平画集》等。对其书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已有很多学术研究。

董寿平的艺术理念强调“万物皆为吾师”,不违背传统画法的同时追求个人创新。同时提倡哲学与艺术结合,他的作品布局章法富有哲理,蕴含东方哲学理念。阴阳协调、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在其书画中随处可见。董寿平强调笔墨和意境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他认为书画的天真、朴厚和醇静等品质来源于艺术家的性情和学养,笔墨的雅俗包含着天才性灵和学问修养,而读书是绘画的灵魂。这些理念和理论体现了董寿平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并指导着他的艺术实践。

董寿平先生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的学生们也继承和发扬了其书画艺术的特色。在董老的亲传弟子中,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成喜先生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书法功底深厚,传统绘画技法娴熟,并善于吸收西画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手法,擅长写意花卉,尤爱画梅。他的巨幅梅花佳作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外交部等重要场所均有陈列悬挂。王成喜的梅花图洋溢着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一改梅花在传统文人画中清冷孤高的形象,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这也是对董寿平书画艺术技法和理念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

在对董寿平书画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董老的另一位亲传弟子王明友先生。他不仅在书画理论和技法上深得董寿平先生真传,还对其哲学思想和道德修养有着深刻的领悟。多年来,王明友先生不仅在从教的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写意花鸟画,并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书画协会聘为客座教授,还在北京市东城区工人文化宫常年开设书画课程,在教育系统和工会系统中广泛传授书画艺术知识。现为董寿平书画艺术研究会成员,并有关于董寿平墨竹艺术的研究论文发表。他还经常带领学员周末去竹园写生,在大型画展上现场讲解如何欣赏董寿平画作。王明友先生也招收了多名入室学生,他把“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和现代的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方法相结合”,悉心教授学生书画艺术的技法和理论,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董寿平书画艺术的传承,对传统艺术瑰宝的继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731825603805.jpg

 

王明友在“国之颂”画展中讲解董寿平名作《幽谷扬芬》 (常春波 摄)

董寿平书画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董寿平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也早就扬名海外了,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广泛收藏,也常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府和元首,极大提高了其书画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艺术界称董寿平为“书画巨匠”,认为他是中国文人画迄今为止最高一座山峰。董寿平曾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并举办个人画展,先后12次赴日本举办书画展,进行友好访问和艺术交流,曾荣获“富士美术奖章”,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国际认可,也提升了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董寿平书画作品在国内的展出也受到广泛推崇。山西省文物局的巡展项目“三晋灵光——董寿平艺术展”多次与各地博物馆和文旅局合作举办展览,太原市文物局与山西博物院也在全国各地举办“丹青造化——董寿平艺术展”,展示董寿平各个时期、不同品类的画作与书法。这些国内外展览不仅展现了董寿平卓越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的杰出地位,也体现了他的书画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非凡的国际影响力。

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场地举办画展这种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对书画艺术的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毕竟展览的地域和受众范围有限。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交流类节目制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观众范围,发挥了传统媒体在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董寿平先生的代表作已被划入不准出境之列。因此,要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欣赏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仅仅靠场馆展览和传统媒体的渠道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如何利用新的渠道和方式更加积极广泛地传播中国书画艺术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绘画领域的应用引起广泛关注。AI技术生成的中国画已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展,实现了绘画自动化,能够学习和模仿画家的笔墨技法,生成形式多样的中国画作品。虽然AI在情感表达、艺术理解和审美创新等方面仍然无法替代画家,但在提高创作效率和模拟传统技法方面展现了科技推动艺术发展的巨大潜力[5]。数字技术的新发展使书画作品的数字化重塑成为可能,观众在跨越时空观看这些数字化重塑作品时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和特效创作,并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写意画进行数字化分析和还原,实现作品从静态到动态的跃迁。比如,对董寿平梅花画作的数字化重塑将梅花的不同姿态在三维空间高精度还原,可以向无法亲临现场观摩的观众用一种接近真实的形式展示“董梅”艺术[6]。数字化重塑的艺术作品可以在更多载体上展示,为更广范围的观众提供真实的观赏体验。

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逐渐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为艺术走进生活提供了更多机会。董寿平先生曾出版了画梅、画竹、画松的教学录像(VCD),但受益面非常有限。而目前这些教学录像在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好看视频、哔哩哔哩等多个视频网站都有播放,使广大的书画爱好者有机会观摩董寿平先生亲身绘画的过程。介绍董寿平及其书画作品的短视频也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让海内外更多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了解了书画大师董寿平及其精湛的书画艺术。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文化艺术的传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媒介资源,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提升跨媒介传播效果。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也会为提升艺术传播的效果开辟新的路径。通过多媒体和新技术手段,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理念得以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悦石,不废长江万古流——序董寿平先生书画,《美术》,2014年第3期,第52–54页。

[2] 赵宝琴,著名画家董寿平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2003年第10期,第44–48页。

[3] 王明友,继承传统的楷模走出传统的典范——董寿平墨竹艺术初探,《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3–96页。

[4] 晋祠博物馆编,《董寿平书画集》,2005年,科学出版社。

[5] 陈朵朵,以传统中国画品评法则审视AI中国画的技术与审美挑战,《中国美术》,2024年第3期,第110–113页。

[6] 赵思琪,写意画的数字化重塑——以董寿平梅花作品为例,《新美域》,2024年第3期,第4–6页。

(作者:王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国际传播系教授。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融媒体传播话语研究”[批准号:19YB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