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名《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29日 第 12 版)
川西途中(油画) |
远航(水粉) |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
马玉如,193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是马玉如从艺从教以来的首次个展,共展出油画、水彩作品123件,意在通过画作、手稿、笔记等形式,展现其艺术与教育思想的轨迹。
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与西湖相伴已近百年。走过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国美的一代代艺术家有幸从这一湖烟水中收获了许多灵感与兴味,更从这片天光云影中照见自身。马玉如就是这个艺术家族中的一位代表。
《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现在的人学习却是为了给别人看。学以为己,是马玉如最根本的坚持。
绘画是“为己之学”,教育却是“成人之道”。马玉如身上有国美老先生们共同的特征与风范,他们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对学生一片赤诚,画画不追名利,不求闻达,只是为了画画本身,只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退休后,马玉如更是深居简出,甘于寂寞,看起来平淡朴素,甚至有些木讷古板,但从他的作品中,却可以窥见一个丰富绚烂的精神世界。马玉如身上有一种内在的谦卑与坚守,他的艺术生命如静水深流,默默滋润着身边的学子同仁,所以他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马玉如这代人一生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和坎坷,但是在他们的晚年,艺术之花却绽放得老辣且烂漫、瑰丽而高华,其所根基者,是一份真诚与淡泊、澄澈而通达的心境。
十几年前,我看到马玉如一幅尺幅很小的风景画,自在从容,江天明净。2015年底,我去看望马玉如老师,见到几幅油画在他那有些昏暗的斗室内熠熠生辉。那几件作品让我看到了“油画里的黄宾虹”,浑厚华滋,沉郁璀璨,妍美丰茂,生机勃勃。我邀请他到学校美术馆做展览,他却一再推辞,其真诚与谦虚令我动容。马玉如谦虚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同代人中他一贯的谦让,他反复说应该让其他老先生先做展览,他还不急;第二,他把自己放得很低,是因为他的参照系很高。他参照的是莫奈、塞尚这些大师,他对话的是黄宾虹、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胡善余这些中国现代绘画大家。
马玉如接续了民国油画的传统,承继了国美第一代先师的绘画精神,这种精神对今日画界而言弥足珍贵。首先,他们不是油画民族化,而是用油画颜料、油画笔画中国画,书写中国人的情致和心境,他们不纠结于写实、再现的精确,而是关注笔性和意兴,开创出一种“不东不西,非古非今,即中即西,亦古亦今”的绘画之道。其次,民国油画有一种内在的抒情与诗意,或热烈奔放,或悠远隽永,但是最重要的作品却超越了诗意的抒情,趋向于现代主义的“纯诗”之境,这也是国美第一代艺术家的精神旨归。
翻译家、诗人梁宗岱认为,所谓“纯诗”,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形体的元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的感应。对于马玉如来说,绘画是极度纯粹的,于颜料堆积中见笔笔生发,于反复涂抹中现刹那芳华,于光与色、形与象、笔与势的交相运作中成其气象,于朦胧漶漫中放大光彩。
绘画就是画画本身,没有其他。从马玉如的作品,从他的为人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姿态、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言以蔽之,画之纯粹,人之纯粹。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