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赵志超:踏访齐白石求艺之路

2023-12-20 12:11 来源:综合

赵志超

(2023年12月9日—12日)

开篇语

从湘潭县白石镇杏花村到中路铺镇菱角村,有一条齐白石早年的求艺之路,过去是一条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山路;2018年,这里新修了一条经过精心绿化、美化的旅游公路。它从齐白石故居星斗塘到黎氏八兄弟故居长塘,蜿蜒经过枫林寺、借山馆、狮子口、小旦冲、笔架峰、中林寺、园通寺、鸡公岩等处,全长14公里,其间穿山过坳,需翻越海拨451.7米的晓霞山。这条旅游公路,被称作“白石求艺之路”,是齐白石“故里家山”晓霞山文旅开发的扛鼎之作。

2024年10月30日,是“白石求艺之路”的重要节点——湖南省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村(简称晓霞山文艺村)挂牌20周年。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文联、文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下,通过全体村民和广大文艺家的共同努力,以菱角村为中心的晓霞山文艺村,坚持实施文化名村、旅游新村、经济强村的“三村战略”,助推晓霞山文旅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白石求艺之路”增添了光彩。

又到借山馆

——踏访齐白石求艺之路(上篇)赵志超(2023年12月9日)

记不清,我曾多少次到访白石铺,调研白石文化旅游区,造访星斗塘、梅公祠;又曾多少次到访菱角村,访问黎氏故居,并登上晓霞山,俯瞰白石铺;仅仅是因为建设晓霞山文艺村,就到访菱角村不下百次。多少回梦里登上晓霞山,多少次想去踏访白石求艺之路,但因种种原因均未能如愿。

2020年6月22日,我到白石镇开展文化旅游督查调研,由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姜伟等陪同来到白石村,参观了民营企业家周铁光创办的农家乐。我站在垅中欣赏周围风景,正值夕阳西下,霞光万道,遥望晓霞山,翠色苍浓,美不胜收,即兴写下《寻访白石老人足迹》一诗:

倏见清溪映钓家,莲花寨下绽莲花。

王爷驻跸香烟袅,白石留踪驿径斜。

祠外风光曾可借,洞中财宝已难赊。

屐痕厦处寻幽韵,一路樵歌上晓霞。

本打算上晓霞山的,却因天色不早,时间不够,只好作罢,“一路樵歌上晓霞”,实际成了“看晓霞”。“上晓霞”的想法一直牵挂着我的心头。

12月8日,应湘潭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二级巡视员、作家陈金亮之邀,我偕同湘潭黎氏文化研究会的几位同仁——湘潭黎氏文化艺术研究会(简称黎研会)会长黎青松,黎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书法家黎石城,黎研会副秘书长胡铁牛、胡杏香等专程前往白石铺,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不过,我们的第一站并非齐白石的第一故居星斗塘,而是选择了齐白石的第二故居梅公祠——借山馆。

借山馆原名借山吟馆,是艺术大师齐白石早年生活的地方,位于莲花寨下的白石铺白石村梅公祠。1900年,齐白石一家由星斗塘迁来梅公祠,在此租居七年。期间,他在周围遍种梅树,并盖了一间书屋,命名为“百梅祠”,又曰“借山吟馆”。

据史料记载,1904年农历七月初七,齐白石“三出三归”到达南昌,拜访老师王闿运,正巧遇上“王门三匠”中的铁匠张登寿、铜匠曾招吉也在南昌,三匠相聚,好不兴奋。正值七夕乞巧,不能无诗。王闿运召集三匠弟子,赏赐瓜果,提出即席联席。王闿运率先吟了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可三匠弟子谁也没联上。齐白石顿感羞惭难当,觉得自己功底太浅,回到老家梅公祠后,干脆把“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然后沉下心来闭门读书吟诗。

1906年,梅公祠赁期届满,齐白石举家迁居20里外的茹家冲。借山馆也随之迁到了茹家冲,书室则被改名“八砚楼”。莲花寨下的借山馆自此成了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的第十五孙齐灵根,在父亲齐子如去世后,随母亲王紫珮(亦作王子佩)从沈阳下放回到了老家,居住在齐白石当年居住过的莲花寨下,只是换了一个屋场——周家祠堂。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他才由乡返城,定居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

木匠出身的齐灵根,天资聪颖,为人朴实,心灵手巧,他做得一手很好的雕花木工,边做木工边画画,通过勤学苦练,成长为著名画家,成为齐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值得骄傲的是,他与妻子马兰馨养育了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并力促她们学画从艺;四个千金秀外慧中,好学上进,卓然有成,均已成为白石画族中的佼佼者。如今,齐氏四姊妹志同道合又走到了一起,她们联合当地企业家周铁光等,在莲花寨下的垅中创办了借山馆农家乐,联手打造齐白石艺术研学写生基地,以艺术写生、研学旅行为主业,以特色餐饮、生态休闲为配套,相互支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弘扬白石艺术。

我对齐氏四姊妹联袂打造借山馆表示关切和支持,因为她们携合作,既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又拥有比较雄厚的文化实力,特别是有“白石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前景看好,有利于打造“白石求学之路”。因此,今年我已是第三次来白石铺借山馆了。

记得第一次是4月17日,正值暮春时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和景明,我来到白石铺进行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调研,在白石镇镇长周建伟、党委副书记刘理的陪同下,特意来到白石村借山馆调研,并在此午餐,回去后作《春余白石行》诗五首,其中《借山馆农家乐小憩》云:

莲花峰下水云闲,古驿熏风足驻颜。

虾戏鱼游迎馆客,借山人在画中攀。

第二次是10月24日,我偕诗人蔡克修、书法家李志明等到白石铺采风,参观借山馆后,即兴吟诗五首,其中两首这么写道:

莲花寨

连绵起伏一峰青,水秀山明秉性灵。

画卷长存天地阔,龙游四海寄飘萍。

梅公祠

马颈峰头树木深,梅公祠外借山吟。

七年淬炼臻佳境,五出归来见匠心。

而今,我再次来到莲花寨,即将走进借山馆,顿生亲切之感。

进入白石村,过白石老街关公桥,沿溪行,垅中有一条简易水泥公路,通往西面的马颈山下。半途中,溪边有一座农家乐式的庭院,这就是新建的“借山馆”。牌楼高耸,灯笼高挂,进门挂着一幅齐白石画的巨幅国画喷绘,可作照相合影的背景;大厅里,牵满了彩带,挂满了灯笼、字画、图片,餐厅被布置得宽敞明亮;画室里翰墨飘香,摆着文房四宝,挂着齐氏姊妹的画作。整个农家乐,色泽明丽,艺术氛围浓郁。

听说我们会来,借山馆的文化顾问周黎民先生早已在茶室内等候,从株洲应邀而来的文化学者马立明夫妇也早早赶到了。见面握手后,大家来不及喝茶,便由黎民先生领路,登车前往借山馆周边各景点参观、踏勘。

一行人首先来到白石村新屋湾组,这里有一个周氏家祠——沙洲祠堂,是齐灵根先生居住过的旧宅,周围住着好几户农家。昔日气势恢宏的祠堂,而今只剩下断壁残砖,齐家旧宅早已被夷为平地,唯一的参照物,是门前的那一棵槐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直插蓝天。靠西面的马颈山、晓霞山风光旖旎,尽收尽底,很适合拍照留念。

离开周家祠堂,驱车一华里许,来到白石村狮子组,走进梅公祠地坪,这里就是齐白石当年赁居的借山吟馆。由于长年风磨雨洗,房屋年久失修,梅公祠已于几年前被全部拆除,如今只剩下遗址。当年的梅花树荡然无存,坪里的橘树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子。我们浏览了一会房前屋后的风景,便去寻觅齐白石的雕花木匠师傅周之美当年居住的屋址。

周之美住在狮子口山边,离梅公祠不到200米。这里两峡夹一山,峡谷幽深,山势峻峭,林木茂盛,恰如狮子之口。两边各有一峡谷,左为大旦冲,右为小旦冲,进冲数里,曲径通幽,分别住着上百户人家,形成两个自然村落,大旦冲被名为象形村,小旦冲被命名为天坪村。如今,原象形村、天坪村与原白石村合而为一,成立了新的白石村。周之美的家属原白石村狮子组,左前行百米,便是周家洞。齐白石早年曾在此拜周之美为师,学雕花木匠。遗憾的是周之美无后,周家旧宅也早已无影无踪。

出了狮子口,回到借山吟馆对面的田堘边,两条小溪分别由大旦冲、小旦冲流来,犹如狮子的涎水绵延流出,在石桥下汇合,再向垅中流去。跨过溪上的石桥,迎面就是风景秀丽的莲花寨。齐白石早年曾在此留下“莲花寨下窗前绿,犹是灯前雨后思”和“咬定莲花是故乡”等诗句。由于暖冬,莲花寨山边的映山红也开了,而且开得十分艳丽,好像在迎接客人的到来。

溪水蜿蜒而下,石桥古朴而坚固,溪边杂草丛生,桥下流水潺潺,别有一番韵味。周黎民先生站在石桥边,一边拿着长长的竹竿,丈量水圳的深度,一边口中念着齐白石赁居借山馆时的两首诗:

石桥依洞水潾漓,涧外危岩入断云。

僻地路通人不到,何妨坐到月平西。

老眼昏花懒读书,七年居此事都无。

晚凉岩上水边石,坐看西斜月坠珠。

离开狮子口,登车向西,再向北,转到北面,有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相连,曲折而平坦,向东可通往白石老家星斗塘,向西可通往晓霞山和黎氏八骏故居,这就是齐白石当年的求艺之路。我们沿着这条路“反向”行驶,开往星斗塘白石故居。驶到莲花寨的北对面,大家停下车来,远眺莲花寨,并拍照留念。

前行数里,翻过一座小山,到达一口大水塘边,池塘水面大约二三十亩,波光潋滟,水清如镜,周边竹林茂密,屋舍俨然。这就是齐白石诗词里多次出现过的铁芦塘。齐白石晚年有《追忆铁芦塘》诗云:“少小心多记事殊,老年一事未模糊。铁芦塘尾菖蒲草,五十三年为有无。”

少年齐白石由星斗塘到枫林亭读书,后来搬迁到梅公祠居住,常常路过铁芦塘。塘边有一座叫“九节龙”的山,“龙头”仿佛昂首于塘边饮水,山上的寺庙香烟缭绕,红墙碧瓦隐约可见。

由铁芦塘行约两华里,便到了齐白石的出生地星斗塘,这就是白石求艺之路的起点。由于时间关系,又因多次来过这里,我们没进白石故居,便直接返回到了借山馆。

借山馆主人齐艳琴(齐灵根二女)及妹妹齐艳喜(齐灵根三女)闻讯由湘潭赶来,此时正出门迎接。姐妹俩把大家迎进茶室,先是品尝了一份正份正宗的白石铺莲子——过去的皇宫贡品“寸三白莲”;然后,大家边喝茶边交流,畅谈如何挖掘整合齐、黎资源,打造白石求艺之路,助推晓霞山文旅发展。

周黎民先生是一位文化学者,有很深的白石情结,受借山馆创始人周铁光先生邀约,已在这里担任文化顾问多年,对齐白石多有研究,对周边情况也摸得很熟。座谈中,周黎民充满激情地提出了三点建议:1.整合湘潭齐白石研究会、黎氏文化艺术研究会力量,深入开展齐、黎家世、生平、艺术、交往等研究,为开发晓霞山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2.加大宣传力度,办好《晓霞山》杂志和《借山馆》网刊,全方位宣传推介白石铺、中路铺的文旅资源;3.整合优质资源,调整行政区划,争取在村级层面上将杏花、白石、莲花三村合并,便于有效整合白石文化资源;在乡级层面上,将107国道上的中路铺、白石铺、茶恩寺(实为过去的中路铺区)三个乡镇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开辟文旅专线,做到以线串珠,优势互补,同向发展;在组织层面上由市牵头,以县为责任主体,县相关部门及镇、村参与,成立“白石求艺之路”协调领导小组,凝聚力量,合力打造“泛白石文化旅区”。

黎民先生的发言获得了大家的掌声,我亦表示赞赏,并补充一点建议:坚持融合发展,包括地域融合、资源融合、产业融合、业态融合,还有研究宣传力量的整合等。

时间匆匆,很快到了上午11点半钟,热情的齐氏姊妹,非要请大家留下来午餐。因考虑还要上晓霞山,继续踏访白石求艺之路,午餐也早已定好在山上,所以我们辞谢了艳琴、艳喜的美意,踏上了上山的征途。

(下期待续:《中篇:又上晓霞山》)

又上晓霞山

——踏访齐白石求艺之路(中篇)赵志超(2023年12月11日)

时近中午,一行人依旧分乘三辆小车前往晓霞山。

我和金亮、青松、石城先生四人同乘一辆小车,由小旦冲进入犹如秆杆形的原天坪村,再沿盘山公路逶迤而上,“顺向”踏上了当年齐白石的求艺之路。

这是一条曲折而又畅通无阻的盘山公路。我不禁想起齐白石的好友、龙山七子之一的“诗正”王仲言的佳句:“弟子新从岳顶回,又携双屐晓霞来。”一路上,家住晓霞山鸡公岩的金亮先生边开车,边为我们作向导,介绍沿途景点及白石求艺故事。

曾经的齐白石足穿木屐,手拿纸伞,从星斗塘出发,沿这条路徒步而行,翻过晓霞山,到达长塘黎氏故居。那时候,这条山路虽是晓霞山通往湘江岸边和潭衡驿道南下北上的古道,但山高路险,荆棘丛生,十几里山路风来雨去,非常辛苦。为了访友求艺,齐白石不辞辛劳,风雨兼程,攀援而上,匆匆而下,不知疲倦,乐在其中。晚年的齐白石,有诗回忆此事:“风雨一天拖两屐,伞扶飞到赤泥来。”

晓霞山位于湘潭县中路铺镜内,毗邻白石铺,为南岳衡山余脉。主峰笔架峰,高耸入云,形如笔架,故名。清康熙十九年(1680)《湘潭县志》卷一载:“晓霞山,近中路市,县南七十里,高耸东向,晓日晴雾,霞光烁然,故名。”《湖南通志》曰:“晓霞山......其形东向,日照其顶,云霞灿然。元姜天麟筑室讲学于上。”民国文人齐迋襄《晓霞山》曰:“(晓霞山)山势桓绵三十余里,层峦叠峰,高耸云间。由北而望,三峰鼎峙,如笔架然,土人又称笔架山。”

除笔架山外,晓霞山还有一个名字,叫饶笋山,因山多筱笋而得名。山上昔有一亭,名望日亭,南宋学者张栻曾来此登高望日出。清光绪《湘潭县志》载:“南宋张栻讲学于此。见晓霞山每晓日东升,霞光万道,金光黛色,遂称饶笋山为晓霞山。”又云:“宋(元)进士姜天麟,喜晓霞之竹,在晓霞山结室读书,指竹为号称筠轩先生。”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仕至右文殿修撰。南宋抗金将领张浚之子,南宋理学家胡宏弟子,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晚清湘潭诗人、龙山七子之一的王仲言诗赞晓霞山小笋:“美箭丛篁名夙著,春来抽遍岭东西。饥来掘得聊充食,笋味何曾蕨味低。”

晓霞山为湘江与涓水分界山脉。主峰笔架峰南接莲花寨,北达狗头寨,西指九峰寨,东朝古岳峰。四周山峦起伏,要隘有櫈子岭、白竹坳、拗柴岭、寒婆坳、狮子口等。“山中泉流,涓涓不绝,春夏则奔流入涧。”“土人各伏处其中,有稻田庐舍,其稍裕者,则建筑宗祠,重楼高厦。”“其中鸡鸣犬吠,花香袭人,树木葱笼,苍翠欲滴,有桃源仙境之概。”山中多云雾,有如白练缠腰,轻纱飘缈,如临仙境。遥望笔架峰,我不禁想起金亮先生的父亲、已故老作家陈长工的《又上晓霞山》诗来:

步履晓霞多少回,总迷山景不思归。

齐黎往返羊肠径,已是林荫百辆飞。

晓霞山乃人文胜地,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墨客游历至此,登高赏景,纵情吟咏。清代湘潭诗人周兆鹏(字棣华,官靖州同知,著有《淳泉山房诗集》三卷)有《九日登晓霞峰》诗云:

晓霞黄叶感深秋,凭眺无聊客绪抽。

落日旌旗关塞冷,浮云沧海古今愁。

一篱菊影欺蓬鬓,千里涛声碍钓钩。

且欲追寻烟寺去,万缘涤净酒盈瓯。

齐白石早年常由星斗塘或梅公祠出发,途径百步营,翻越晓霞山,跋涉数十里,前往西麓长塘好友黎松庵家画画、刻印、吟诗,共同切磋技艺。因此,这条路如今被称为“白石求艺之路”。

光绪二十一年(1895),黎松庵发起成立罗山诗社,龙山诗社及社外诗友也都加入。这个时期,齐白石来晓霞山、长塘最为频繁,有时一住上月。陈金亮先生在《齐白石题画中林寺》中写道:“齐白石从杏花星斗塘往长塘黎松庵家,得翻过晓霞山,约十五里山路。蜿蜒的山路一直升到晓霞山主峰笔架峰,再沿一条伴溪小道下山到长塘黎家大院。这一路,山峦峻秀,奇花异草,流水潺潺,百鸟和鸣。堪称十里画境。途中,还要经过笔架峰下的中林寺、圆通寺......”齐白石、王仲言、黎松庵、黎丹、黎锦熙等常来此登高觞咏。齐白石有《访德徇居》写道:

为访幽人过晓霞,一鞭残照晚风斜。转过红树樵夫径,直到清门处士家。画写寅窗云满幅,琴弹午夜月生花。高山流水知音少,何幸钟期遇伯牙。

如今,我们可是为访“白石求艺之路”而登晓霞呢!诗题中的“德徇”就是黎松庵,名培銮,字德徇,号松庵,也即齐白石在诗中要访问的“幽人”和“处士”。他是齐白石的好友,近代书法家、诗人、教育家,也是黎氏八兄弟的父亲。

我们行约4公里,到达百步营,接近山顶。往西是一个狭谷,新修的马路直通狭谷口,往东是山下的天坪村,往南可眺望南岳衡山。近处是一片裸露的沙石黄土,长着一片竹林,竹林后是一片茂密的茅草,但已找不到片瓦只砖,人类居住的痕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百步营位于湘潭县十都上六甲,即晓霞山巅之东边,这里是齐白石的祖居地。湘潭尊本堂齐氏一世祖为明旗武将军齐成,又称“自出祖”,阵亡于江西。其妻周氏,诰封夫人,生子齐兴,于明永乐二年迁来湘潭,“落屯于百步营”,享年86岁。齐兴遂定居于此,开湘潭思古桥齐氏一族,齐氏族谱称其为“迁潭祖”。齐兴配魏氏,诰封夫人,亦葬百步营堍中蜘蛛形山冈。

《白石老人自述》道:“我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听我祖父说,早先我们祖宗,是从江苏省质山县搬到湘潭来的,这大概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刚搬到湘潭,住在什么地方,可不知道了。只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的高祖添镒公,从晓霞峰的百步营搬到杏子坞的星斗塘,我就是在星斗塘出生的。”

下得车来,我们给笔架峰拍了照,又对着山下的竹林拍照,再沿马路往回走。到达马路拐弯处,一个小山包兀然隆起,上面长满了茅草、杂树。回头望去,山包像是一头猛兽,盘踞在山腰,虎视眈眈地注视山下。金亮说,这是一块分水宝地,名叫“卧虎回头”,齐白石的祖墓就埋在这里。拨开树枝,向上望去,杂草丛中隐约可见一座坟墓,规模较大。形制到底如何?因为时间关系,又没带工具,不便上去看个究竟,只好作罢。

祖居百步营的齐白石,对晓霞山自然情有独钟。其画现存题款有“晓霞山”字样的大约十幅以上,如“予借山于晓霞山之西,大岩之东岩之牵牛,常有花大如斗,于九十二岁时,一日翻旧簏,得予少时手本,九十二岁始用之。”“湘潭晓霞山出小笋,味甘芳,天下无二。”等等。“收尽山峰打草稿”,“得山川清气,极天地大观”,从杏子坞星斗塘到长塘,齐白石曾无数次翻越晓霞山,途中的山、林、竹、石以及飞鸟鸣虫,都曾镌刻于心头,跃然于纸上。

登车再上,进入百步营狭谷,仰望笔架峰,笔架更为形象,让人忽然产生苏轼登庐山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老作家陈长工曾有对联这样形容笔架峰的文气:

笔揽群峰,岳衡圣至;

架连广宇,文曲星来。

向远处眺望,山峦起伏,视野开阔,宛如一片绿海。紫荆山上的风车悠悠转动,天马山上翠色溟濛,南岳山也如在目前。这里真是登高览胜的绝佳处所。

出狭谷,下坡,山右是红墙壁瓦的中林寺。中林寺又称普渡寺,位于主峰西北离顶峰100多米,俗称上庵子。寺内雕梁画栋,飞金流丹,钟磬悠扬,翰墨流芳。规模为一进。中立观音镀金菩萨。门联曰:“中通仙境;林无俗情。”佛堂联曰:“举目望西天,诚意诚心,归菩提无树;低头思东土,弃情弃欲,渡苦海有舟。”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黎丹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题写。齐白石当年常由东麓上山,经百步营去西麓菱角池长塘黎家,与黎氏八兄弟父亲黎松庵及王仲言、黎丹等诗友吟诗刻印作画。

有年春天,齐白石从长塘返回老家杏子坞,行至笔架峰附近,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齐白石急忙跑进中林寺避雨。寺内僧人不多,长者见齐白石身材修长,肤色白净,双目炯炯有神,连忙请坐上茶。天黑了,雨还在下个不停。老僧招乎齐白石在寺里用过斋饭,安排他寺里住宿。齐白石只得往下来,在大堂的左侧架上楼梯,画了一幅很大的画。画的是一个和尚背挂着一串葫芦,像从天上飞来,头上一轮红日光芒四射,照耀着和尚和佛堂。待齐白石题画后,王仲言、黎松庵等诗友也特地来到中林寺欣赏。王仲言看后,即席赋诗《游中林寺》:

木落孤峰禅宇开,遥遥清梵出仙台。

石床花瞑棋声静,松院烟消鹤梦回。

四壁龙蛇多黯淡,九秋云物剧悲哀。

暮天风急客归去,明岁还期策蹇来。

中林寺毁于上世纪50年代末,后辟为晓霞山林场五工区。2006年,民间筹资,民营企业家李凤萍赞助,恢复中林寺。

登车下山,到达半山腰的圆通寺遗址。这里距中林寺约300米,近仰天坪,与鸡公岩遥遥相对。俗称下庵子,分为前后两进,是晓霞山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刹。前进有大门三孔,中门最大。上面嵌有用祁阳石刻的“圆通寺”。两旁对联写道:“圆泽三里石;通天百尺台。”寺内悬有一联:“千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前厅中立刘备、关羽、张飞三尊镀金塑像。关云长两旁联曰:“立志在汉朝,削魏吞吴,安邦护国扶社稷;精录贯日月,青龙偃月,殄灾降魔庇下民。”后进中立如来佛镀金菩萨,高一丈有余。左也有棵大白果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约数百年历史。昔王仲言有《九日游晓霞山圆通庵》云:

雨桧风篁绕讲台,秋光遥逐雁行来。

赪廊落叶纷如积,碧殿重阴黯不开。

俊鹘隔林如欲语,孤猿抱树为谁哀?

寒山踏遍寻归路,冲破疏烟步月回。

圆通寺亦毁于上世纪50年代末,白果树被砍伐,大钟也被炼了钢铁,寺址则作了国营晓霞林场总部,长达30多年,直到本世纪初还留有部分废弃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该寺于2007年全部坍塌,原址被夷为平地,而后建起了湘潭县烈士陵园。如今,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人们来集会,凭吊英烈。陈长工先生曾有《清明凭吊晓霞山烈士陵园》曰:

晓霞碑屹紫云环,节届清明仰祀坛。

镌石垂名彰勇烈,铭文示后识危艰。

肩挑国运雄关闯,马萧沙场虎剑寒。

古杏莺啼声有泪,虔行素礼野花篮。

天下名山皆佛占。晓霞山的秀丽山川,自然吸引了众多佛、道弟子。晓霞山确与南岳衡山一样,是一处佛禅圣地。新中国成立后,晓霞山寺庙多数被毁,保存时间较长的有中林寺、圆通寺、白衣庵,均位于晓霞山中峰之阳。本世纪初仅剩圆通寺。

离开烈士陵园,沿山腰盘山公路,经狗头寨(电视差转台),过晓林桥,行约数华里,抵达白竹坳,即由荷塘登上晓霞山的入口处。白竹坳,又称白竹岭,为晓霞山北麓一隘,位于湘潭县中路铺镇境内,撤区建镇前,坳东为荷塘乡,坳西为石潭坝乡。王仲言应聘长塘黎家教塾时,曾过白竹坳,赋诗一首:

经年不到白云隈,山路秋晴初一来。

寒雨已随桐叶散,清霜还趣菊花开。

乾坤莽莽双蓬鬓,身世茫茫一酒杯。

蜡屐生平知几两,斜阳影里独徘徊。

白竹坳过去是国营晓霞山林场二工区办公地点,后来成立省级晓霞山森林公园,山坳里建起了一幢漂亮的三层楼房,这里便成接待中心,可接待游客和文艺家来此体验生活。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和金亮先生曾陪同省报告文学学会领导和作家们来此采风、体验生活,那次虽然天冷,但大家看了晓霞山的风景,品尝了农家土菜,都觉得很开心,还创作了一批作品。

见到我们来了,晓霞山森林公园老总张建军和菱角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冯美林,副书记陈以龙等连忙出来迎接,嘘寒问暖。稍事休息,厨房里传来“开餐了”的声音。很快,餐桌上摆着板栗蒸鸡、水煮活鱼、冬笋炒腊肉、香干等家常菜,大家围成一桌吃了起来。美林书记边报告村里工作,边给我舀了一勺鸡汤,又夹了一片腊肉,我吃起来,真香。大家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金亮、青松、以龙更是谈笑风生,分别谈到明年将迎来晓霞山文艺村建立20周年,村上和在座各位都要有所准备。

早在2009年10月,即晓霞山文艺村成立五周年时,作家、记者楚子曾采写过一篇通讯《桑梓情深》,记述了文艺村成立的背景。不妨摘录一段:

2004年初,为了建立“文艺新村”,赵志超带着一批艺术家前往湘潭县中路铺考察,专程去了齐白石的恩师胡沁园故居韶塘,去了五龙山大杰寺,去了紫荆湖和尹氏宗祠。次日,又驱车前往晓霞山,拜谒“黎氏八骏”故里。考察组步行登山,好不容易到达山顶,极目四顾,不禁豁然开朗,巍巍南岳,蜿蜒湘江,黎氏故里,田畴绿野……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好景好地,好文化背景,是建立文艺新村的最佳处所。于是,选址便初步定了下来。赵志超连夜加班,亲自执笔起草在晓霞山建设全省首家文艺家体验生活创作基地的建议,并专程向省文联领导作了汇报。当年7月27至28日,省文联罗成琰书记带领一班人前往晓霞山考察,尽管汽车上山时抛了锚,但此地其美景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却打动了罗书记的心,当即敲定,湖南省首家文艺家体验生活基地就建在这里。

是的,晓霞山文艺村创建已近20年,山上山下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硬化了,杉溪整修了,中林寺修建了,菱角村村部改造了,上山、下山修起了两条旅游专线,故居建起了碑林,老塘水库也设立了接待场所。湖南工商大学在这里设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前往晓霞山创作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对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吃过午饭,时针指向下午一点半。我们登车下山,计划走访菱角村和黎氏故居。

(下期待续:下篇《又访菱角村》)

又访菱角村

——踏访齐白石求艺之路(下篇)赵志超(2023年12月12日)

菱角村,位于晓霞山文艺村的中心地带,也是全省第一个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联系村,地处晓霞山西麓,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的山村,闻名中外的黎氏八骏就诞生在这里,艺术大师齐白石早年在这里也留下了诸多足迹。

从2004年3月起,为了推进晓霞山文艺村建设,我便踏上了这条漫漫的“晓霞之路”,开始几年,每年来此不下20次。我曾即兴吟诗:“绿水绕篱闻犬吠,清风入户听书声。”“盛世修文兴壮举,众人同力建新村。”表达建立文艺新村的豪迈之情,鼓舞文艺家与当地村民共同建设好晓霞山文艺村。

离开晓霞山森林公园接待中心,由老总张建军带路,由风车坳下山,车子沿着新修的水泥往下行驶,来到山窝中的花卉基地。

环顾四周,群山环抱,翠竹参天,浓荫掩映,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盆地,一台挖机正在作业,原先的杂草、竹林已被开垦,裸露的黄土被平整为一畦平地。花卉基地规划一期栽种杜鹃花170亩,开辟赏花步行游道4公里,打造集赏花、研学、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基地。

抬头望去,山腰的狭谷中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堤坝,挡住了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形成一个小型水库。据张总介绍,这个水库大约七千立方,是公园特意修建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花卉基地灌溉问题,亦能为晓霞山增添新的景观,成为游人垂钓之所,并能有效缓解夏天山上的旱情。

山坡上有一座简陋的平房,三沙筑成的墙壁虽有些裂缝,但仍很坚固。如今,人去房空,门扉紧闭,公司拟将其征收并进行修缮,作为花卉基地办公用房。

离开基地,继续下山,正式进入菱角村境内。自2004年10月30日挂牌成立近20年来,晓霞山文艺村一直坚持实行“三村战略”,扎实工作,稳步前行,使当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我来讲,菱角村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这些年来,我不知来过多少次。2011年离开市文联之前,每年要到菱角村数次甚至十余次;到市委办工作后,每年至少要来两次。就在2023年2月20日,我还应邀与文艺家们到菱角村义务写春联,曾吟诗一首——《又到菱角村》:

横看山川竖看人,年年到此未辞辛。

杉溪明月知吾意,化作春风渡晓津。

绕过一段山路,来到老塘水库。放眼放去,清澈如镜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山上的风景,旁边的农家乐和露营基地映入眼帘。十多年前,来自湘潭市的王德辉、李新民等几位民营企业家,来到晓霞山组建了湘潭县建中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在山清水秀的老塘水库边建起了一栋别墅,占地363亩,作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亦可供文艺家体验生活时居住。这家专注有机生态、休闲康养生活方式的农庄型公司,致力于打造陶渊明笔下的现代田园化生活方式,为长株潭市民提供一个森林健康养生、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2023年下半年,建中生态农庄在菱角村的支持下,打造了“晓霞山帐篷营地”,并于8月1日开营,一下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村民前来观看。随后,又举办了黎锦晖纪录片电影放映、周末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中秋国庆期间尤为火爆,来势看好。

早一晌,我从晓霞山文艺村的微信群中看到一则“邀请书式”的宣传广告,一下对“晓霞山帐篷营地”产生了兴趣。其广告内容摘要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又逢周末,老天给力,今夜星光灿烂。我们怀着满心的热情和期待,诚挚邀请您参加湘潭晓霞山帐篷营地举行的篝火晚会。这将是一个情真意切的音乐盛宴,特别邀请湘潭市的资深乐队、歌手和音乐爱好者们,让我们一同邂逅一场丰富多彩的音乐盛宴。

在2023年11月25日的周末夜晚,晓霞山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舞台,为您呈现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盛宴。我们相信,音乐是连接心灵的桥梁,能够打动人心、传递情感。因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湘潭市的资深乐队、歌手和音乐爱好者们,希望与您共同分享音乐的魅力。

在这个篝火晚会上,您将欣赏到来自各个音乐领域的精彩表演。无论是摇滚、流行、民谣还是爵士乐,都会有独具特色的音乐人带给您惊喜和感动。这将是一个展现湘潭市音乐才华的舞台,让我们一同领略湘潭音乐文化的魅力。

......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湘潭晓霞山帐篷营地的支持和关注。让我们在这个篝火晚会上共度美好时光,与音乐相伴,共同创造难忘的回忆。

湘潭晓霞山帐篷营地

2023年11月25日

来到帐篷营地,只见一片宽阔的草坪,中央竖立着一排白色的霓虹灯,由著名书法家何满宗题写的“晓霞山”三个大字潇洒飞舞,格外醒目。周围布满了蒙古包式的白色帐篷,里面可供二三人休闲小憩聊天,欣赏篝火晚会,品尝烧烤美食。路边,摆放着一堆堆木柴,是供燃烧篝火用的;还有新架设的电线,是安装灯光、音响等设备时用的。

可以想见,晓霞山的篝火之夜是多么的热闹!水库边的露营地,星光灿烂,升起的堆堆篝火,映照着游人的脸庞。来自湘潭的资深乐队、歌手和音乐爱好者,邂逅一场丰富多彩的音乐盛宴,摇滚、流行、民谣、爵士乐,带给观众独具特色的惊喜和感动。

除了音乐演出,晚会还准备了篝火烤串、烧烤美食,并安排户外游戏等活动,让人在音乐的氛围中尽情享受户外生活的乐趣。晚会现场搭建的帐篷,给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让人在星空下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大概是老板们回市里办事了,我们没有见到王德辉等人,拍完照,便离开了老塘,前往长塘黎氏八骏故居参观。

长塘位于晓霞山西北麓,由白竹坳到长塘,大约3里,昔时有弯弯的山路通行,如今修起了水泥路,十分通畅。长塘是齐白石早年常来学艺的地方,长塘黎家的主人黎松庵,就是齐白石“最早的印友”。1894年,齐白石到长塘造访黎松庵,曾作《甲午上元访德恂茂才》诗一首:

绿萼无言傍水隈,春风勒马故人来。

园亭客到茶烟起,灯火桥横铁锁开。

爱画我携摩诘稿,论诗君属谪仙才。

半帘微雨一樽酒,午夜铜壶漏漫催。

车子行驶约两华里,在黎氏故居前的长塘边停了下来。进入冬季的长塘,水平如镜,波澜不惊,已无夏日的荷香;也不见王仲言笔下“幽绝乡村地,秋光满目前”“黄花霜里放,红叶雨中妍”的景象。

齐白石年轻时常来长塘,与一般文人雅士聚会于黎松庵家,吟诗、作画、造花笺,切磋金石、书法,将黎家的书室弄得满屋都是治印磨石的泥浆水。齐白石晚年忆及此情此景,感慨不已,曾作《忆罗山往事二首》,其一曰:

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

风雨一天拖两屐,伞扶飞到赤泥来。

“水亦灾”,可见磨石治印之多,亦可见齐白石勤奋好学的钻研精神。

其二曰:

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

今日羡君赢一着,儿为博士父诗人。

齐白石自注:“余初学刊印,无所师,松庵赠以丁、黄真本照片。”“松庵刊印,与余同学,其天资有胜于余,一旦忽曰:‘刊印易伤目,吾不为也。看书作诗,以乐余年’。”

长塘前面有一条溪水,叫杉溪。杉溪上有一座独木桥,“惟有耕者能过去,非行人桥也”。齐白石与黎松庵常由独木桥过溪去罗网山吟诗,他晚年有“三十年前溪上路,丹枫乱落黄花瘦。与君颜色未曾凋,人影水光独木桥”一诗回忆此事。在这里,齐白石还留下了《曾为旧友黎德恂壁间画松寄题》一诗:“露鳞垂爪黑云生,雷雨何心解纵腾。安得安闲情似旧,卧君书屋听溪声。”德恂即黎松庵。

王仲言所著《退园诗草》,收有王仲言和黎松庵诗数十首。如《夜话和松庵韵》:“小伙红炉暖酒杯,金晓同把好怀开。眼中豪杰有如此,箧底诗歌何富哉。走壑松涛倚枕听,窥人霜月破窗来。残冬良会难常得,纪事还须共句裁。”《村游,和松庵韵》:“醉后行吟玉颊赪,竹风披拂晚生凉。断云夹雨过村去,薄日成霞映树明。小市萧条行客少,远天空阔暮山横。轻衫白葛忘归去,爱绝清溪水似絣。”《雨后野望,有怀白石,和松庵韵》:“荒郊寒雨歇,何以散幽怀。门径蓬蒿掩,年华麯蘖埋。冷云长压屋,积水欲浸阶。远忆山中客,行当与子偕。”

走进槽门,只见一幢土砖青瓦的普通湘中农舍兀立在那儿,这就是被齐白石称作“清门处士家”的黎氏故居。故居前的诗墙依旧,地坪已被打扫得干干济净,飘落的树叶,衬托出故居的苍凉。除贴邻蒋冬初家外,其余民房均已拆迁,所以显有些空旷。

故居原为黎锦明家的旧房,堂屋的神龛曾经挂着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其实,这副对联在晓霞山绝大部分人家将它用于神龛或书房对联,以此激励后辈学子经世致用,参加社会实践,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如今的黎家堂屋,仍挂着一些老照片,均是反映黎家历史的。这些老照片,大多数是创建晓霞山文艺村时由市文联从四面八方征集而来并精心制作的。镜框虽然规格不一、布满灰尘,但照片仍然清晰可辩,反映了黎氏家人风貌以及故居的沧桑变化,还有文艺村的建设历程,至今仍显珍贵。

长塘黎宅,这幢简朴的湘中农舍,曾经养育了黎氏八兄弟等优秀人物,令湘潭人倍感自豪与骄傲。从菱角村走出的老作家陈长工,曾有《黎氏八骏故居访忆》写道:

紫气南来自晓霞,氤氲十里入黎家。

堂悬孝悌诗联雅,宅畔清泓柏柳斜。

鹭竹罗山邀韵侣,杉溪黉苑育文华。

传承世代书香第,八骏嘶风啸远涯。

本人在《湘潭人物皕咏》一书中,亦有《黎氏八兄弟》二首:

(一)

儿为博士父诗人,曾教齐翁羡煞君。

八匹骅骝齐奋进,满门俊秀竞清芬。

扬葩振藻文心健,起凤腾龙紫气氤。

菱角池边春草绿,一簾幽梦了无痕。

(二)

长塘潋滟卷微醺,八杰才名海内闻。

源溯朱苍绵百代,枝开衡岳荫千村。

诵芬楼上书声朗,罗网山中腊酒浑。

云起龙骧争折桂,晓霞初放满乾坤。

自从南宋大学者张栻登上笔架峰并将饶笋山改名晓霞山之后,千百年来,这里文运昌盛,先贤足迹遍布各个角落,造就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一带人才辈出,除艺术巨匠齐白石、书法家黎松庵及儿子黎氏八骏外,还有名士胡沁园,诗人王仲言,民国报人张平子及其弟、北伐将领张杏初,现代音乐家、小提琴家张新甫、张少甫兄弟,以及当代画家武石等。这些名人的出现,说明耕田、读书两件事在晓霞山人心目中植入灵魂深处,自觉地继承了湖湘学派的精髓。

离开黎氏故居,一行人感慨唏嘘。文艺村建设快20周年了,我来黎氏故居也不知多少次了,可故居迄未修复,年复一年,“容颜”未改。这些年来,文艺家们和社会有识之士一直奔走呼吁修复黎氏故居;镇、村两级也确实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收效不显。

黎氏故居是文艺村最重要的人文资源,是晓霞山文化旅游的龙头。故居的修复,是人们企盼已久的大事。而黎氏故居迟迟未能修复,根本原因在于拆迁阻力,拆迁成了制约故居修复的最大瓶颈,也成了文艺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拆迁虽然动工多年了,但迄今尚未全部完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故居在风磨雨洗中日显破败,修复工作迫在眉睫啊!

开发,要考虑村民个人利益,亦要考虑国家、集体利益。在充分保证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还需要村民发扬风格,顾全大局,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在黎氏故居周边建筑拆迁过程,多数住户体现了高风亮节,不顾餐风宿露,积极配合,主动搬迁;但也有个别村民提出不合理要求,以致拆迁受阻,影响了黎氏故居的修复进度,妨碍了晓霞文旅事业的发展。

回家的路上,我和金亮、青松先生等思考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当然也包括晓霞文旅的整体打造。

书画家马立明先生从株洲发来短信,对昨日“白石晓霞行”表示满意,并致谢意。他说:此行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今日叩访,感慨系之。为纪此行,我写了四句话”。他这“四句话”实为一首绝句:

白石莲花久负名,晓霞山下惯穿行。

今朝首访钟灵地,处处犹闻大匠声。

诗的标题原为《访白石村有感》,我建议他改为《访白石求艺之路有感》,因为我们这次到访的远不止一个白石村,还有杏花村、菱角村,除了晓霞山还有莲花寨,我们走的就是一条精准的“白石求艺之路”。当年的齐白石时常穿行其间,在此留下了诸多足迹,也留下了艺坛佳话,真是“处处犹闻大匠声”!

马先生对此表示认可。

(全文完)

作者简介

赵志超,笔名赵斐,湘潭县人,1962年9月生。曾任政协湘潭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先后被评为省、市“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市第四届优秀专家,市首批高层次人才。创作出版三十余部专著,累计9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故园行》《播种芳菲》《秋蕴》《执著》《追梦》《璀璨的星空》《笃实》《耘斋新咏》《湘潭人物皕咏》《湘潭风物皕咏》《吃在湘潭》《味蕾上的湘潭》等。曾获《当代》《诗刊》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系统践行“五个坚持”征文大赛一等奖、湘潭市文学艺术成果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