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艺术赋能,让乡村更美好

2023-09-21 09: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艺术赋能,让乡村更美好

 

本报记者 黄敬惟《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21日   第 11 版)

 

  西口村“乡村艺术沙龙在我家”中央美术学院作品体验展外景。
  毕力格摄

  董亚丽展示柳编产品。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东南部的西口村自然风光秀丽,色彩明丽的墙绘随处可见,前卫独特的艺术雕塑散落村中,浓郁的艺术气息为这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带来独特的气质。在不久前举办的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期间,作为重点活动之一的“西口村艺会——阿尔山乡村艺术季”不仅为游客带来旅游新体验,也助力当地打造主客共享的艺术空间。

  西口村曾是贫困村,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谋生。近年来,西口村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民俗、民宿、民居多元并举,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西口村的山坡上,有一座醒目的文化地标——雕塑《森林之子》。这件作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创作,以红砂岩材料雕刻出一个高达7米的婴儿形象。“婴儿”不仅寓意着生命的原点和文化的起源,更代表着艺术家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度思考。

  “人对美的向往和感受是与生俱来的。”董书兵说。作为艺术工作者,董书兵想通过自己掌握的技能,为乡村带来美丽,支持乡村发展。他希望通过长期合作,让艺术作品为西口村吸引更多游客,拉动这里的旅游经济。

  而另一件雕塑作品《盛宴》的作者、青年艺术家孟超则将西口村后峡谷的自然风光作为呈现的主体,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关注这里的风景。他希望让作品成为游客旅途中的新看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他们在这里多吃一顿饭、多住一晚上,从而为村子带来更多收入。

  从最开始的不理解、观望,到经过磨合,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心意,再到主动加入艺术家们的团队并一起完成作品,村民们不仅与这些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柳编技艺非遗传承人董亚丽出生在西口村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跟着奶奶学柳编,很小就能编些简单的篮子。那时她没想到这门手艺有这么大的魅力。“美术学院老师们的创意和设计很新颖,让我受益匪浅。”董亚丽说。

  过去,董亚丽认为艺术和自己距离很远,但随着与艺术家和学生的接触,她受到艺术的熏陶,渐渐有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同时,她的柳编技艺也为学生们带来了艺术灵感。

  “来这里研学的一些学生跟着我学会了柳编的技艺,回去时不仅带着自己亲手编好的作品,还打算把这门技艺融入未来的艺术创作,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柳编技艺。”董亚丽说。

  如今,董亚丽成了村里的艺术家,她编制的灯罩、果盘、摆件等成为不少大型会场订购的对象。2021年,她在西口村开办柳编非遗工坊,免费传授柳编编制技艺,带领西口村妇女脱贫致富,让几近失传的柳编技艺重焕生机。

  在艺术的浸染下,西口村的旅游越来越红火。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艺术馆和艺术小院窗明几净,展出艺术院校学生们的作品,举办艺术沙龙;用旧水泥搅拌罐改造的装置外景引来游客争相打卡;村民们用钩针编织村子的卡通形象“西西”“皮皮”,不仅受到游客喜爱,还被做成表情包;不少外出谋生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开起了烧烤店和民宿,红红火火的生意让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夜幕降临,西口村村民广场上的大型柳编艺术装置《连年有鱼》散发着五彩的光芒。这件艺术作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与村民共同创作完成,百余条鱼型柳编姿态各异,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每天晚上,在《连年有鱼》的灯光下,村民们跳起广场舞,将艺术与乡村生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