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产业从发轫到不断的发展崛起,它不仅有自己的市场基础、产业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更重要的是艺术产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具备了一个学科建构与实践体系性探索的新态势。在这个大的态势架构下,艺术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核心、研究规律等,都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艺术产业理论前沿的探讨与前沿实践的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艺术产业的理论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完善及深化。
——西沐
本文系根据西沐2021年10月17日在绍兴柯桥举行的“中国艺术产业发展论坛”上发表的主题发言,刘晓丹整理整合而成。
新时期中国艺术产业理论内核及其拓展维度
西沐1、刘晓丹2
(1、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形成巨大规模,在中国新经济和中国经济转型与动能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亮点。在中国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的推动下,文化新经济异军突起,越来越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经济无疑是重要的靓丽风景线,其战略意义和战略地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艺术经济已经成为文化新经济的战略亮点。实际上,艺术经济也越来越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新功能。这是关注艺术经济、关注艺术产业的重要时代背景。同时,艺术经济也成为文化新经济、新业态创新发展的最为活跃的领域与重要聚集地。如果艺术产业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很难去谈艺术经济,也很难谈文化新经济。所以,艺术产业是艺术经济发展的启爆器。
关注艺术产业的发展,是进一步理解与把握新时代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需要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提升总结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形成的理论内核、系统的理论建树和沉淀,发现中国艺术产业理论与实践探索值得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一步发现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与创新发展的战略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轨迹与世界艺术产业发展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基本吻合,走过了博物馆艺术商店阶段、独立艺术产业形态阶段、要素聚集阶段、“+科技”阶段、“+金融”阶段、“+消费”阶段、数字化等发展进化阶段。
(一)博物馆艺术商店阶段
博物馆建立艺术商店最初的理念,是“把艺术带回家”,该理念是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起点。博物馆艺术商店是依托于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便利服务的商业活动场所,其商品大致可分为典藏复(仿)制品、出版品、纪念品三大类。博物馆艺术商店体现了博物馆的商业化,既具有博物馆的非营利性,又具有商店的营利性。
我国的博物馆艺术商店经营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最初简单出售明信片、宣传册,逐渐扩大经营活动规模。比如,上海博物馆1996年开始探索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从复制观赏性产品到开发生活性、实用性产品,包括图书、笔记本、首饰、服饰、包袋、高端艺术品。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发的西汉皇后玺玉印、汉代长乐未央瓦当、唐代开元通宝货币、盛唐银器舞马衔杯银壶等系列文物饼干,拉近了博物馆和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将博物馆里的艺术带入了日常生活。但是,我国博物馆艺术商店规模与丰富的馆藏资源不相称,国家文物局2009年的调查指出,仅存在若干家博物馆艺术商店对外销售博物馆商品,营销模式落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所售商品雷同种类单一、缺乏创意,多以明信片、字画、工艺品为主,做工粗糙,质量参差不齐,与博物馆的精致形象不符合。很多博物馆艺术商店未深入挖掘馆藏的历史文化意蕴,未研究市场需求,商品缺少系列化管理和质量监控,竞争力和营销成绩低。
(二)独立艺术产业形态阶段
艺术衍生品概念来自欧洲博物馆艺术商店,在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系统零售的创意商品、定制商品通称为艺术衍生品。艺术衍生品是博物馆品牌形象的延伸、公共服务和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来源之一。博物馆艺术商店“把艺术带回家”理念推动了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艺术衍生品正在打破原来的概念与发展模式,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市场的艺术衍生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围绕授权和版权为中心,主要是高仿真的版画和艺术复制品,或通过授权应用到生活用品;二是艺术理财投资品,如艺术衍生品和快速消费品酒、茶等结合形成的艺术酒、艺术茶,可以有理财用途;三是艺术机构推出的设计类、工艺类产品,包括各大博物馆的标志性艺术商品,如钥匙扣、各种纪念品等。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2)》显示,2012年我国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交易总额为210亿元。国内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国内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相比英国泰特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约合3~5亿元人民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约合5~7亿元人民币,拥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制约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六个:一是版权保护、法律完善、监管力度、治理手段都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人们对艺术衍生品存在认知误区,价值价格难以获得公平评判;三是艺术衍生品品质参差不齐,定价机制与体系严重缺失;四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衍生品研发生产导向意识薄弱;五是没有形成艺术衍生品市场与产业的规范体系和标准,品牌建设滞后;六是艺术衍生品产业基础支撑不充分。
(三)艺术产业要素聚集阶段
艺术品市场的基本市场要素包括艺术品、艺术品交易者、艺术资本以及艺术市场场所、信息及支撑服务体系等。在艺术市场化进程中,打通地区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的流动渠道,能够使各种市场要素集中叠加形成聚集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
艺术品市场要素聚集在艺术街区或艺术园区体现比较明显,包括画廊一条街、古玩城等。艺术街区拥有大量适宜开展艺术活动的建筑物、设施和环境,可以聚集大量从事艺术的人群,举办多元的艺术活动,是城市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产业园区、博物馆街区、文化聚集区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街区起步较早,以英国伦敦SOHO区、巴黎左岸艺术街区等为代表,国内艺术街区以北京798为代表。艺术街区包括生产导向、消费导向两大类型,前者以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艺术科技为主要内容,可促进艺术从业者在文化资源、创新技术及创作氛围等方面实现共享,典型的如上海M50艺术区文化产业园区等;后者以艺术展览、艺术交易、文化旅游等文化艺术消费活动为主要内容,通常围绕大型标志性商业项目打造消费网络,典型的如琉璃厂艺术区等。
各地区、各艺术领域市场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差别较大。当前,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重要基础的画廊,规模小、组织分散、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支撑体系缺失、同质化竞争严重。画廊业通过要素聚集,能够打造诚信机制、净化市场环境、发挥交易制度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发挥优势特色中融合新业态、构建核心竞争力,从而达成空间概念聚集,支撑体系平台化,保障体系集中覆盖,行业管理与自律集中落实,集中形成形象品牌,实现市场业态不断提升。
(四)艺术产业+科技阶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科技部于2012年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部委编制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是主要任务之一。其后,文化部相继推进实施了多个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巨大的潜在需求是科技融合创新的用武之地,艺术科技以及艺术产业科技与其他产业融合,是中国艺术品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的重要取向。依托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融合,可以形成创意、生产、流通与消费资源的新融合与新配置,提升产业水平与效率。最为突出的代表性业态,就是艺术电商的出现与迅速发展。
以互联网平台化为主导的技术及其体系不断发展,推动中国艺术品交易范围、交易边界以及交易规模发展,正在改变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格局。近年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科技鉴定技术、鉴证备案技术与体系等的发展,会催生新的艺术产业业态,也会推进中国艺术品科技产业进程。
(五)艺术产业+金融阶段
现代产业形态需要金融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规模的壮大,产业越来越需要金融介入,提供更加多元的丰富的金融服务,并不断推进生发平台+业态+生态的金融服务创新。
艺术品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是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艺术品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上,除了鉴证、登记、信用管理等核心功能,还需要整合艺术产业支撑体系的一些基本功能,如确权、鉴定、评估、鉴证、备案、集保、物流、信息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包括艺术品银行质押融资、艺术品保险、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等。艺术品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支撑功能去满足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管理、艺术品消费管理、艺术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方向,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推动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实现艺术品在金融体系无缝流转。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包括纯线上服务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的产融结合模式。银行业在艺术电商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包括四方面:一是商户、消费者的业务运营;二是基于企业征信、个人征信的征信服务;三是产品匹配和金融服务,机构基于企业征信进行抵押融资和企业经营贷款;四是基于个人信用的消费融资和个人消费贷款、消费者理财业务。
(六)艺术产业+消费阶段
艺术产业实现盈利是漫长的过程,将艺术与消费融合是实现盈利的突破点。在市场中,需求是最主动、最敏感、最具驱动力的要素,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动力源。发掘艺术需求、培育艺术消费、释放艺术需求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最迫切的任务。艺术产业+消费这一战略指向有三个最为重要的业态形式:一是艺术+旅游,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是艺术+康养;三是艺术+新消费。特别是新消费的不断兴起,推动了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新消费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特别是艺术消费的崛起,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追求个性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态、多层次、个性化,原来大规模生产、制造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必须创造和挖掘新的消费服务和新的消费内容。
新消费时代更追求体验经济,需要消费场景、沉浸式消费体验。艺术消费特别强调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强调打破界限进行跨界融合。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以前低端、民俗化的艺术品找到了“文化艺术要素+当代设计”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强调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口,目前围绕深度体验的文化艺术旅游非常丰富,但很多文化旅游、艺术旅游、产业生态园区、艺术综合体、艺术小镇、艺术街区更多是体验文化、体验民俗,在艺术产业生态方面几乎没有深度体验,没有积极探索和实践。
(七)艺术产业数字化(新业态)阶段
新的资源形式对新业态的激发、创新可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基于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场景的建构,推动了新消费时尚化、生活化的发展。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是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正在形成艺术品消费形态的多样性生态,数字化消费场景快速建构;二是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产生了数字化服务场景,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建构系统技术方案能够解决;三是正在形成基于数字化与新基础设施的新业态,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教育场景及数字化交易服务场景建构,转型为数字化场景的运营商与服务商;四是科技融合推动了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智能终端的快速迭代,使数字化趋势成为可能。
用数字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通过场景营造,在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技术、互动体验技术、数字动画技术、5G/AI/AR/VR/M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助推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等产品层出不穷。很多企业在装备、运营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比如江苏金刚文化科技集团致力于大型高科技文化体验类游乐装备、大型山水实景高科技演艺秀、智能仿生机器人、虚拟现实类等创新特色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实施。2018年,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方特东盟神画主题乐园盛大开园,《飞越千里江山》项目在全国11个方特主题乐园开启,凭借三维技术,在球幕飞翔影院中实现了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3D数字复刻,为中国主题乐园行业创新升级提供了范本。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内核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艺术产业发展在系统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提升与沉淀过程中,概括地讲,形成了十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内核。
(一)一个立论基础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的立论基础,是艺术资源的特质论。
传统产业经济目前已经很成熟,而艺术产业所面对、研究的资源及其形式,与其完全不同。艺术资源的特质论,是发展艺术产业新业态、建构艺术产业新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艺术产业面对的资源是“海量”的,其存在状态复杂、形态多样、类型多元,无法将其集中起来,更难以在集中状态下进行标准化研究。艺术资源的特质,增加了艺术资源系统化认知的难度。艺术产业资源具有非标准性,其价值构成包括物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市场价值等多个层次。人们对艺术产业资源的需求非常个性化,评价取向非常多样,不同人在特定时空下对同一件艺术品的判断可能截然不同,每件艺术品的价值都需要具体研究、分析与评价。艺术品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价值发现,价值发现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价值大小经常取决于价值发现的能力和程度。艺术产业资源的价值不是靠标准、体量测度,计量非常复杂、困难,必须通过鉴定、评估等过程才能得出。
此外,艺术品资产具有很强的环境友好性,其开发利用不仅不会破坏环境,还可以优化、净化环境。与越开发越少的物理资源相比,艺术资源具有很强的可复用性,越挖掘越多,越挖掘越丰富,越使用价值越大,越开发价值越显现,越系统使用系统价值越大。所以,在艺术产业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不能用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短缺经济形成的产业逻辑——依靠大规模生产满足大规模需求,在艺术产业发展阶段显然不成立。发展艺术产业必须立足于艺术资源特质,进入大力创新、探索的发展通道。
(二)一个核心
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系统化的艺术资源的价值发现,以及围绕艺术资源价值发现为基础的价值管理。
之所以说艺术资源的价值发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一个课题,就是因为艺术的发展生发与拓展了艺术管理与艺术经济,为此我们特别强调,艺术资源价值发现是艺术管理、艺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最为核心的课题,无论是艺术管理还是艺术经济,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艺术资源价值发现能力与水平。所以,无论是艺术管理还是艺术经济的发展,都是围绕艺术资源的价值发现这个核心来展开。如果说在艺术产业、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偏离了这个核心课题,偏离了这个时代的课题,那么艺术产业这一门学科或者是产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深化与发展,这也是在文化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逻辑。为此我们强调,艺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课题是艺术资源价值的发现,以及围绕艺术价值发现所进行的价值管理,这也是评判艺术产业及其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评价主线。
(三)一个中心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的中心,是发展消费,特别是终端消费。在市场供求关系中,需求比供给更重要,市场需求是艺术产业不断深化的基本动力,需求面发育缺失会造成市场发展动力不足。国内人均GDP稳步增长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促进了艺术品消费市场兴起,拓展了艺术品需求规模,艺术品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离散化、多元化趋势。艺术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目的,是用越来越专业、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多样态的市场需求。艺术消费需求个性化发展,使艺术产业创新进一步精准、进一步下沉。
艺术品需求分为终端消费性需求、收藏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艺术品需求的最大问题是终端消费发育缓慢,大量艺术品停留在市场流通环节,没有进入终端消费层面。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AI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大众消费从低端消费转向品质消费,消费结构迅速转型。一方面,艺术衍生品正在成为艺术品的替代品,大量潜在的艺术衍生品消费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存在巨大市场空间,要让艺术衍生品走出博物馆、美术馆,参与人们的消费生活。另一方面,新消费模式更注重体验经济,尤其是沉浸式消费体验,更强调基于特定消费场景的个性化消费,消费逐渐超越一般性生活消费,成为发展艺术品终端消费的重要抓手。
(四)三个发展动力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有三个基本发展动力,一是新消费兴起的拉动力,二是产业系统内部的驱动力,三是新科技融合的推动力。
1.新消费兴起的拉动力
新消费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是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的新消费行为,具有增量、升级特点。新消费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关系去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人性化、更有效率,使大量消费场景重塑,使消费链条变短。追求美好生活品质能够引发新消费业态,新消费和中高端消费迅速崛起能够带来对艺术产品、艺术市场、艺术产业的巨大需求,艺术消费已成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最富发展潜力的业态。近年随着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新消费场景不断建构,在新科技融合的推动下,艺术品市场与艺术产业快速发展。
2.产业系统内部的驱动力
艺术产业系统内部的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艺术市场分化加剧形成二元化结构,在收藏投资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消费市场不断崛起,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同步推进,由于二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二元化结构走向深化。二是消费市场规模化兴起,世界艺术衍生品产业链面临重塑,中国文化资源介入艺术产业发展。产业链重塑的本质是民族化与国际化,需要推动艺术衍生品产业融合创新、新业态发展、产业链完善与全球化整合。依托世界艺术衍生品产业链的重塑机遇,可以在全球产业链平台配置、整合资源,围绕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及要素,建立国际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创意、设计、生产、流通、消费产业格局。
3.新科技融合的推动力
在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艺术品市场与产业从传统业态、混合业态进入新业态。新时期,科技融合发展的迭代加快,经历了五个基本融合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等技术融合发展;大数据、云服务及终端进步等技术融合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人工智能、VR|AR|MR、终端呈现和用户参与场景化技术融合发展。新科技融合发展使艺术产业创新发展有了新可能与新方向,是艺术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五)四大战略路径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发展有四大战略路径:一是与科技融合,二是与金融融合,三是与消费融合,四是拥抱数字化。
1.艺术产业与科技融合
目前,艺术电商、平台化交易、平台+艺术品资产管理等艺术产业创新非常多,但鉴定、评估、备案、物流等不健全,支撑服务体系仍待完善。艺术产业通过不断与科技融合,借助科技融合新成果构建根本性基础设施——综合性服务平台,有利于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2.艺术产业与金融融合
艺术产业与金融融合,是在艺术产业资源系统化、资产化、产业化过程中,以艺术价值链构建为核心,形成产业形态体系及服务与支撑体系等。应关注资本与艺术两个维度,把最终落脚点放在交易标的的艺术资源特征上,放在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与实现上。
3.艺术产业与消费融合
艺术消费和艺术投资,是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两个重要方面,艺术产业应围绕艺术消费需求,进一步夯实艺术品综合服务,推动艺术产业持续长久发展。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场景不断构建,会促使艺术消费领域出现不同于传统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及支撑服务体系。
4.艺术产业拥抱数字化
科技进步推动了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基于数字化与新基础设施的新业态正在形成,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智能终端的快速迭代,使数字化趋势成为可能。数字化技术将为艺术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有效的方法与工具、更完善的产业支撑保障,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投顾、科技鉴定、艺术品鉴证溯源系统等有助于催生新的业态。
(六)五大机制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发展包括五大机制:发现价值机制、跨界融合机制、新消费机制、新媒介传播机制及数字化业态创新机制。
1.发现价值机制
艺术资源的价值问题是艺术产业的核心问题,艺术资源的价值发掘是艺术产业的核心环节,艺术资源的价值发现机制是艺术产业的核心机制。艺术资源的价值构成具有多样态、多层次,对其价值的发掘与评判过程是价值发现的过程,其价值形成以及对其价值的发掘、管理与提升,更多依靠价值发现。
2.跨界融合机制
艺术资源的重要特色是容易融合、容易跨界,形成新的产业,从而达到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新消费时代,艺术消费越来越需要介入到当代社会生活。艺术消费不能仅依靠传统产业,需要打破传统产业界限,让高端、小众的收藏品或投资品走入大众,进行更多跨界融合、拓展与深化。
3.新消费机制
新消费需求更强调融合体验,强调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化,传统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必须通过各种路径实现产品的生活化和时尚化,创造、挖掘新的消费服务和消费内容。在新消费时代,必须注重管理,注重挖掘服务与内容产品的价值,注重通过追求精细化、工匠精神提高品质内涵,注重对消费者的组织与导向,注重消费观念教育、消费环境引导、消费秩序治理、消费习惯培育。
4.新媒介传播机制
艺术传播媒介正在重塑,从主要依靠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媒介融合,发展到第三媒介。第三媒介通过整合产品、市场、产业等体系,基于市场机制实现艺术传播,市场交易体系中的所有业态都是流动的宣传平台。第三媒介的出现反眏了媒介融合发展进化的基本态势,是消费崛起、新科技融合发展、新形态媒介创新的结果,新媒介对艺术产业、艺术内容、艺术资源的利用核心,是共识和共享。
5.数字化业态创新机制
目前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是基于生活化、新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机制。艺术资源的数字化改变了其原有的分散储备形式,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市场和产业发掘,得到进一步整合利用。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艺术资源的挖掘、整合、创造、传播以及价值发现与开发等,都将发生根本变化。数字文化形态与业态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资源创新空前活跃,数字化内容空前丰富,数字化交流传播手段和渠道空前多元。
(七)两个基本逻辑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发展有两个基本逻辑,一是产业状态进化的逻辑,二是产业发展递进的逻辑。
1.产业状态进化的逻辑
概念态—形态—业态—生态—数态,是新经济的发展链条与发展方式。艺术经济是新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经历从新概念、新形态、新产业、新生态到新数态的复杂拓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艺术产业经历了艺术市场兴起、艺术市场样态聚集、艺术产业兴起与聚集、特色艺术产业聚集、艺术产业生态发展、数字化艺术产业兴起等阶段,经历了从概念到形态、从形态到业态、从业态到生态、从生态到数态的漫长过程,艺术产业的探索实践也依托这一进化路径。
2.产业发展递进的逻辑
发展艺术产业和艺术市场,首先需要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将艺术资源化,在资源化基础上形成艺术产品、艺术产业、艺术生态、艺术数字化,这是艺术产业发展递进的基本逻辑。在艺术产业发展的递进中,应强调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产业的丰富度,强调艺术品使用价值中的体验价值,聚集有体验水平和体验能力的客户大力发展体验消费,应重视融合发展对艺术产业带来的推动作用,在产业竞争与共享中实现艺术产品、艺术产业、艺术生态与艺术数字化的融合。如下图1所示。
图1 艺术产业发展的递进逻辑
(八)两个基本机制
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发展,包括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两个基本机制。
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机制的核心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艺术产业发展中,市场机制同样要解决艺术资源的配置问题,通过市场机制使传统艺术资源系统化,通过交易平台降低产业要素的流转成本,优化艺术资源配置效率,使艺术产业要素不断进入产业。随着艺术内容越来越数字化,市场机制越来越讲求共享与场景体验,艺术产业应利用体验和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竞争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培养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不断建立、完善、利用平等市场竞争机制,真正使水准高的艺术品、能力强的艺术产业主体、效率高的市场渠道脱颖而出。不过,与传统产业发展中强调对抗性竞争相比,在艺术产业发展中的竞争更强调平台+融合,这种变化虽然细微,但趋势已经显示。
(九)四方面产业政策融合
产业政策应强调国家战略、区域利益、产业规律、市场机制四方面的融合,不是原来强调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两个方面。
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制定积极政策,对产业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引导。广义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国家整体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率,可以针对扩大出口、提高研发支出、更新生产技术、强化商业和公民文化合作模式等。狭义产业政策对特定生产部门或企业,进行引导和干预,其目标在于发挥特定生产部门或企业的生产力或竞争力。所以,传统上产业政策强调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但国家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基础,具有长期性,产业政策适时调整是实现国家战略、形成竞争优势、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举措。同时,产业政策应与区域政策、区域利益协调,形成地区间的分工合作,应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对产业动态结构做出准确、及时、适度的导向,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竞争的作用。
艺术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将艺术资源看作国家战略性资源,以实现国家文化战略利益最大化,在不断多元化、区域化过程中,形成精细、专业的产业分工。艺术产业政策应以推动国家实施文化创新战略为目标,探索艺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认识艺术产业的基本特性和创新业态。艺术产业政策应通过科技支撑、市场化机制和消费机制培育,把国家战略、区域利益、产业规律、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作为突破口,从艺术消费到艺术创造,从艺术创意到艺术产品,逐步拉伸艺术产业链,挖掘、培育与传播艺术价值的长效机制。
(十)四重产业监管
艺术产业因为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涉及价值立场,需要特别强调监管。艺术产业监管包括自律、自律+他律、平台+监管、科技监管四个层面。
1.行业自律
自律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基础。艺术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与产业的纽带和桥梁,是健康繁荣市场的保障。目前很多艺术行业协会没有成立或默默无闻,行业自律亟待改善优化。应强化艺术行业管理职能的发展与发育,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组织,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组织、监督作用,完善行业组织与政府的对接机制。
2.自律+他律
自律是有条件的,艺术产业在提倡自律的同时,更应强调他律,强调政策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艺术产业是基于资源非标特质的特种产业,产业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政府监管部门应在前沿实践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制定相关政策、监管手段,以保证产业发展。
3.平台+监管
“平台+监管”是通过文交所等交易平台实施的监管,平台监管不仅涉及效率、公平,更涉及对创新的培育。平台内的监管主要靠平台自律,平台外的监管主要依靠法制、政策与机构。监管部门与政策制定者共同进行平台监管创新,应做好风险管控的自律。
4.科技监管
科技融合是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重视科技融合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技术发展应与产业基础相匹配,实用、有效、安全至关重要,在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也需要对科技融合进行评价与监管。特别要重视新基础设施的风险管控,发展监管科技,强化对技术的监管,监管不到位可能带来庞氏骗局。
中国艺术产业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倾向性问题
(一)艺术产业不是“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逻辑始点是艺术资源,艺术产业研究的对象也是艺术资源,艺术产业不是“艺术+产业”。正是艺术资源的特质,决定了艺术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独立性,使得艺术产业理论系统不断建构、成功实践案例和人才不断涌现、制度不断创新。
艺术资源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财富,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应依靠成熟的市场机制与产业机制,打造高质量的艺术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取得物质利益、收获文化利益。应改变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认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产业机制的作用,利用全球产业链进行价值传播,最大限度发挥艺术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作用。应基于艺术资源的内在特征,沿着艺术品价值建构、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实现、价值转移的链条,形成艺术产业链。艺术产业链虽然发展迅速,但产业水平初级,难点是如何实现艺术品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其突破口是积极建构艺术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平台体系,进一步对接金融及产业支撑体系,整合资本市场资源,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二)艺术产业不等同于“项目”与“园区”
在概念上,艺术产业并非“项目”与“园区”或者是其延伸与集合。
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参照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艺术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艺术产品和艺术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艺术产业以艺术为核心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进行艺术产品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艺术产业项目,则是艺术产业与项目的结合体,是艺术产业概念的具体化。尽管艺术产业项目依托艺术产业,与艺术产业关系密切,但其落脚点在项目上,是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的临时性工作。艺术园区是近年不断涌现的文化产业园的一个类型,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或由旧工业遗址等改造,或依托高等艺术院校拓展空间,或由传统文化街区、艺术家村升级。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交易型的园区一般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但原创能力较弱,以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为代表。不论哪一种类型,好的艺术产业园区并不在于园区本身,而在于其社交属性——社群聚集地、产业聚拢功能、优秀内容聚焦等。
在认识上,必须纠正将艺术产业等同于“项目”与“园区”的偏见,必须摆脱将艺术产业发展简单理解为“项目化”“园区化”的狭隘视野。在这一认识转变中,艺术产业管理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通过合理管控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使产业主体得到更多关注和扶持;二是警惕艺术产业现有的非专业管理特征;三是政府找准宏观调控定位、分清建设与服务的关系,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减少直接干预和管理。在发展方向上,应重点围绕艺术品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主线,积极推进艺术品及其资源与科技融合、与金融融合,积极推进消费层面与社会、生活、旅游融合。
(三)路径依赖的问题
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目标。艺术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文化产业总体目标一致,是用艺术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新时代艺术产业的发展路径,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方式,丰富供给主体,促进艺术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速推进艺术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行政部门职能转变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三是健全文化产权制度,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产业品牌。四是强化传播能力建设,把握艺术产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与艺术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五是发展新型艺术业态,促进艺术产业内部传统形态的分化、转型和创新。
目前,艺术产业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意识不强,产业建构延伸能力不足,更多关注传统路径,依赖传统思维定势,路径与发展现实及发展目标不适配现象比较严重,必须进一步转化路径依赖,从艺术资源的特质、禀赋出发研究艺术产业问题。
(四)艺术产业是有立场的产业
艺术的生产状态、艺术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特别是艺术生产的审美趣向与价值导向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中国艺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艺术产业是有立场的产业,是有灵魂的经济形态,其发展离不开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审美文化。在发展艺术产业时,价值导向、审美文化的建构非常重要。
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对审美趣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市场力量已参与到艺术价值建构进程,改变着审美文化的发展趣向。新消费形成的消费新业态、新科技的融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艺术新业态的价值建构,以及多样化、多样态、多元化的新消费发展取向,都对审美文化的系统完整性与和谐性造成了巨大冲击。审美文化的都市化、时尚化、快餐化、碎片化、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场景化,对艺术产业的发展、评价及推广造成了广泛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精神及价值观的重塑。发展的终极要义是真善美,艺术产业发展应与审美文化生态相适配。中国社会在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下快速发展,面临着变革与转型,审美理念、审美习惯都在改变,特别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融合之上的信息传递与整合,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与消费方式,新的审美文化不断形成。中国艺术产业应沿着中国文化精神向度,重新鉴视与体验中国文化品格,立足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中国审美文化的当代重构。
(五)强调利用产业发展理念发展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不只是艺术的事,必须按照产业理念发展艺术产业。艺术产业应强调体验、共享、平台、融合对资源配置方向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强调产业链在产业拓展的作用,强调产业集聚的地位与作用,强调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基础地位与作用。要以艺术资源化、资源系统化为基础,基于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主线,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推动艺术资本市场及艺术产业的发展,使艺术产业在现代产业经济的基本框架下快速持续发展。
艺术产业应强调产业理念,进行资源的跨界整合与推动。艺术产业是全新的业态形式,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与经营上以艺术为基本特征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与环境的集合,艺术产业研究应揭示艺术产业活动的基本发展趋势与基本发展规律。艺术产业的特殊性使其是复合型产业,应注意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要素与结构、产业分布与布局、产业发展环境等多层面问题,应以产业的类型、结构、关联、组织、布局、政策等理论、方式方法,思考与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研究艺术产业的核心,是关注艺术产业资源的配置及其相应的发展与变化,探讨促进产业资源在艺术产业转换及发展层面上的优化配置。在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依托特有艺术资源优势,按照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审美的视角、文化的情怀、产业的理念、资本的动力、市场的机制,培育与构建国民价值观念与体系,跨界整合资源,保护、普及与推广传统艺术,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六)在多元融合中找到契合点
艺术产业是跨界的,涉及非常多的要素、维度,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找到契合点。艺术产业包括核心层、外围层、辐射层,利用多元路径推进多产业层面融合,特别是围绕艺术资源进行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可以使艺术产业层次更加丰富、多元,提升艺术产业的发展能力。随着融合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及其资源在传承生发、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创新及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亟需在融合机制、数字化机制与文化内在发展规律中找到契合点。
艺术产业与当代设计、新科技融合,已经成为战略趋势。艺术资源与当代设计融合,能够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生活、时尚消费对接。根据当下审美趣向对艺术资源进行转化和创新,体现艺术消费的时尚性、新颖性,发掘艺术的当代性,将艺术体验与产品创造性地转化成时尚产品,能够使艺术产品为大众所接受。以艺术资源的精神要素改造传统艺术产业,能够使传统艺术产业更具民族性、艺术性和文化性,能够提升艺术产业的附加价值。应充分发挥艺术资源跨界融合的优势,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元素跨界融入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融入文化振兴区域发展战略。艺术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能够增强体验感,形成深度的艺术体验模式,提高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效率。
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
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讲,其内在逻辑及其结构是其内在发展规律的集中表现。所以,我们探讨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就是在其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其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在综合性艺术产业服务平台构建突破性的数字化场景,解决艺术产业生态中存在的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艺术产业形态、产业业态,进而构建新的艺术产业生态,最终服务国内国际艺术市场与艺术产业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强调三个基础层面:一是新基础设施;二是综合性艺术产业服务平台;三是数字化场景建构。在此基础上强调发展艺术产业形态、艺术产业业态及艺术产业生态。如下图2所示。
图2 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逻辑
(二)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结构层次
1.数字化的艺术产业新基础设施
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是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层。以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本质上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新基础设施比传统基建内涵更丰富、涵盖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更能推动中国艺术经济转型升级。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传统艺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为传统艺术产业的转型提供技术赋能,正在成为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数字艺术产业发展奠定了新基础,能够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动能,使传统艺术投资、艺术运营主体的边界发生改变,使新型艺术投资和艺术运营模式应运而生。
近年,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观察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新基础设施产生的数字化服务场景,反映出艺术产业发展的深刻变化,基于数字化与新基础设施的新业态正在形成,不断转变发展模式。新基础设施迅速改变着艺术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态、能力与效率,使其定价能力、流转交易能力更强大、更便捷,效率更高。
2.综合性艺术产业服务平台
当前国内艺术品交易体系有三个板块,一是包括拍卖、画廊、博览会等的传统交易体系,二是包括平台化交易、文交所、艺术电商(平台+互联网)、平台+艺术品资产管理等的创新性交易体系,三是私下交易。整个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一直受诚信机制建设问题、定价机制问题、退出机制问题、政策法规缺失问题以及鉴定、评估、备案、物流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问题的困扰。近年快速发展的艺术电商只是依靠“互联网+平台”解决产品展示、客户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问题,只有具备解决艺术品权属问题、真假问题、价格问题、唯一性问题、保管问题、物流问题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才能构建交易体系的公信力,才能转变传统交易方式。应借助科技融合新成果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包括法规政策、体制监管、行业标准、内控等的支撑体系,包括确权、鉴定、评估、溯源、数据、集保、物流等的服务体系,以及包括银行、保险等的金融体系,围绕艺术消费和收藏投资两大趋向,进一步夯实艺术品综合服务。
综合性服务平台的最大价值是基于“三公“原则建立的公信力,最可贵的功能是增信,最重要的机制是整合资源能力。综合性服务平台可以在特定时空实现产业优势要素整合,打破现存的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有效整合优势力量、需求与资源。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增信作用,使平台具有风险管控机制和成为风险管理环节,从而推动金融体系、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对接。综合性服务平台可以规范运营,降低客户参与门槛、交易成本,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与服务效率,以此为基础建构新的艺术产业业态。
3.艺术产业业态
中国艺术产业这一新新业态,是在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得以生发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跃迁,可以概括为传统业态、混合业态、新业态三个基本类型。在传统业态下,市场的主要交易制度与交易形式是点对点、面对面的实物交易,其资讯主要靠圈子化,管理主要靠人情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业态进入转型时期,出现混合业态,主要特点是将传统业态互联网化,把传统业态搬到互联网上,信息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新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场景的建构,改变了靠传统管理方式为客户提供管理与服务的状况,代之以数字化、精准化的服务与管理,除了需求的精准管理,也能实现对客户信用的精准管理。与新业态的变化相对应,交易管理与金融服务都在发生深刻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新业态下的基础设施、交易形式、交易机制与场景的变化。
艺术产业业态的改变,体现在多个维度。在交易端,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新业态;在资产端,形成以资产管理创新为核心的新业态;在跨界端,形成以融合当代设计为核心的创新业态;在消费端,形成以新消费为核心的创新业态;在数字端,形成以数字新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新形态。
4.艺术产业生态
经济与艺术的融合经历了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生态建构实践探索过程,新时代中国经济与艺术融合经历了从新概念、新形态、新产业、新生态的发展历程。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使多样性艺术业态正在形成,产业业态的发展要求必须建构新的产业生态。
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产业生态建构是新事物,是系统性的跨界融合创新,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面对的要素复杂,环节交叉,且横跨不同的创新业态。在新常态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金融”机制,不断改变、完善、深化市场机制,围绕价值建构,发展不同层次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建构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产业生态。在新艺术产业生态中,应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强化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人才培养;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监管创新;应以诚信机制与信用管理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中国艺术品产业价值观,建构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评价体系;应加强法治环境建设、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法律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
5.新的消费需求
大众消费结构转型已进入快速通道,随着人均GDP增长,家庭财富、个人财富不断提升,艺术消费迅速崛起,年青一代越来越追求时尚消费、奢侈品消费、艺术消费,整个消费业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态、多层次、个性化。新消费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特征,更追求消费体验,需要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场景和服务,原来大规模生产制造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消费需求。
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消费环境快速变化,使艺术消费需求、消费特质、需求结构快速变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艺术消费需求能够被迅速发现,并通过电商等渠道精准投放,从而改变艺术需求结构的既有层次。新艺术需求的不断提出、新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构、新艺术消费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不断形成、新艺术资源禀赋的不断发现,要求艺术产业发展方式不断调适,艺术生产方式、生产内容、生产组织、生产目标、生产体系等都需要不断完善,向高质量转型。
(三)艺术产业业态创新的战略方向
艺术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是新消费需求的基本状况,艺术产业创新战略方向可以概括为交易端、市场端、跨界端、消费端、数字端。具体可以见图2所示。
1.交易端
在交易端,应发展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新业态。中国艺术品市场供需关系一直处于错位扭曲状态:在供给侧过度市场化,供给商品规模大、供给路径多,但供给效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高端需求;在需求侧过度不市场化,除传统市场交易,没有专业化需求服务平台,巨大市场需求很难找到释放路径。艺术品市场快速转型,新交易平台迅猛发展,价值发现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效应持续发酵会催生更多的新需求,新需求需要创新更多服务、设计更多产品去满足。发展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新业态,最关键是打通场内交易与场外服务的关联,打通产品与市场产业体系的关联,打通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的关联,打通交易与体验消费的关联,打通运营服务与平台综合服务的关联。只有这样,交易才能更多地拉动市场与产业发展。
2.资产端
在资产端,应发展以资产管理创新为核心的新业态。在新常态下,金融市场进入充分竞争期,金融市场及其体系的功能发生快速变化,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逐步由融资为主转向融资和投资并重,并不断向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的态势转变。竞争使金融市场越来越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关注客户需求为主线。金融市场的核心客户群体——高净值客户对优质艺术品资产表现出的兴趣与需求,一直是金融市场进行产品与业务创新的动力。新业态要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与能力,艺术财富管理会异军突起,新业态转型应以数字化艺术品资产为中心,基于新基础设施建构艺术财富管理的数字化场景。资产化是艺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基础与核心环节,艺术品资产化能有效整合金融体系资源与产业及市场的支撑体系。艺术品资产的金融化发展,有助于实现艺术品金融资产在金融体系平台便捷流转,解决艺术品市场的退出机制。
3.跨界端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业态丰富与结构多元,业态跨界融合发展成为大趋势。在跨界端,应发展以融合当代设计为核心的创新业态。
艺术资源的融合性与跨界能力强,其要素很容易与当代设计、当代时尚理念融合,从而实现跨界创新新的业态,提升传统业态。艺术资源与当代设计融合发展,是其进入当代生活、融入当代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更是艺术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艺术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是使其“活化”的重要举措。推进艺术产业与当代设计融合,关键是产业与市场的融合:一是通过当代设计培育产业链条,推进艺术消费进入当代生活;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市场交易创新,使艺术品进入大众市场;三是通过发掘、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推进艺术产业时尚化进程;四是通过“互联网+”使艺术推广与传播大众化;五是通过工艺创新适应当代审美,满足个性化需求。
4.消费端
在消费端,应发展以新消费为核心的创新业态,如艺术旅游、艺术小镇、艺术产业园区、艺术综合体、艺术主题公园、艺术乡建等。需求是市场中最主动、最敏感的要素,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中国艺术品市场是需求强力拉动的结果,新时期艺术品市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发掘与释放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积极发展艺术品消费市场,关键取决于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以及消费产品的提供能力。平台+互联网为艺术消费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元化、多样态、多路径的可能,极大地推进了基于场景体验的艺术消费的发展。新消费时代对艺术产业的品质内涵要求更高,必须注重挖掘服务与产品的价值,在服务与产品上追求精细化,追求内涵的丰富性,追求工匠精神。
5.数字端
在数字端,应发展以数字新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新形态。在数字化潮流的驱动下,基于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场景成为新业态发展的核心,为新业态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场景的建构,已经使艺术市场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数字艺术资产是数字化场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化场景与数字资产适配能够演变为产业形态,能够构建起新产业生态。数字艺术资产由数字化场景发展导致的需求催生,数字艺术资产的基本构成有四:一是数字艺术资产,即艺术资产的基本形态就是数字化的;二是物理形态的艺术资产数字化,艺术品及资源数字化可以变成数字资产,由物理形态与其对应。三是内容资源数字化资产,包括物理形态内容的数字化或数字化内容的资产化。四是数据资源的资产化,可以反映现实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如各种价格指数、行情指数、景气指数等,其价值更加多元。
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维度
在新的时期,产业的创新发展对每一个产业业态来说都是一个时代课题,尤其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讲,就更显得如此。研究探讨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进一步梳理与建构清晰的发展战略维度。
(一)对艺术发展认知的深化与认知的边界
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维度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由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架构起来的。以前认知艺术的发展,只是艺术各门类本体的发展。后来认识到艺术管理的作用,包括对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艺术展示等的各种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被纳入观察视野,包括艺术商业、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艺术经济等。以此为主线,认识到艺术价值的创立、艺术价值的管理、艺术价值的实现与艺术创造、艺术事业、艺术产业的密切关联,与审美机制、共享机制、市场机制的密切关联,与艺术资源的生发、艺术资源的系统化、艺术资源的资产化的密切关联。见下图3所示。可以说,我们对艺术发展认知的不断深化及其认知边界的不断突破,一方面从理论上推动了艺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艺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在不断丰富着人们对于艺术发展的系统性深化。
图3 艺术产业发展的认知深化与边界
(二)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维度
1.艺术消费大众化
构建基于新基础设施发展的数字化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作用的传播交流机制,为艺术消费大众化进程打开了窗口,也为艺术普及社会美育开拓了重要路径。基于数字化机制推动消费大众化,是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新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机制推动艺术消费大众化,是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大方向。
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大目标、大趋势,是不断推动艺术品市场与消费的大众化。艺术消费大众化,一是指参与者的大众化,二是指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社会美育的大众化。挖掘、释放市场需求,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迫切任务。在艺术品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下,艺术产业有待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创意产品延长艺术产业链,让艺术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寻找发展商机、培育艺术消费,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大众的艺术品审美和消费需求。艺术品消费水平取决于艺术品平台的服务,在市场混乱的情况下,需要既懂电子商务又懂艺术的平台。平台可对内签约支持艺术品创作,为创作者提供可信赖的销售平台,给出合理的价格和防伪保障,可对外建立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服务,建立合理有序的大众化艺术品销售渠道,将产品和生活结合,让消费者通过在线情景模拟进一步了解产品。
2.构建新发展主线
艺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艺术资源价值发现能力与发现水平。艺术产业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以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推进艺术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及证券化(大众化)进程。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艺术品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的发展主线,即艺术品从成为商品到成为重要投资资产,到成为能够被金融体系接纳的金融资产,再到平台和互联网相结合,进行艺术品电子化交易,进行信托、基金等产品的创新设计,逐步实现艺术品的证券化。这是艺术品市场大众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艺术产业大众化发展的重要路线。以艺术资源化、资源系统化为基础,基于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主线,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可以推动艺术品资本市场及艺术产业的发展。推进以艺术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及证券化(大众化、互联网化)进程,可以使艺术产业在现代产业经济基本框架下快速持续发展。
3.产业融合重塑
融合创新,有助于产生新的业态。推动产业融合、产业链完善与全球化整合,是依托产业链的重塑,在全球化的平台上配置与整合资源。艺术产业的问题独特:因资产特性轻,导致影响金融资本进入;因发展规模小,导致缺乏艺术品牌及龙头企业;因配套支持弱,导致缺乏规范操作流程、发展补偿机制、退出机制、激励机制;因产业主体力量单薄,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因发展相对封闭,导致产业化力度与国际化力度不强。由此,艺术品产业链条中金融参与度低,产业水平初级,艺术品价值延伸的艺术授权与艺术衍生品产业、艺术品集保、修复、物流、培育等服务产业方兴未艾。产业融合重塑的突破口,是围绕艺术授权,建立在国际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创意、生产、流通、消费产业格局,特别是围绕价值建构,建设不同层次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艺术产业融合重塑的战略取向有七个:一是选择并围绕不同特色资源进行系统化、资产化、产业化,在艺术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基于资源优势赢得竞争优势;二是互联网+,特别是基于平台+互联网的艺术电商;三是泛IP,特别是泛娱乐IP衍生品;四是传统艺术要素+当代设计,非遗、民间艺术等要素与当代设计融合,形成融入生活的产品;五是品牌化发展;六是与全球产业链配置相适应;七是跨界融合,包括基于艺术品产业科技的创新,基于艺术品产业科技与其他产业业态融合的创新。
4.产业内涵创新
艺术产业可基于新科技融合形成新工艺、新交易形式、新产业路径、新产业形态,是未来最广泛、最活跃的新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域。“市场+数字化场景”是最突出的融合机制。
文化新经济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结构与体系,包括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智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治理。基于数字化新基础设施的新业态,使艺术数字资产成为运营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文化资源系统化、数字化条件下,可以基于新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场景建构文化经济新形态。面对艺术品消费的巨大市场需求,一是要重视数字产业形态下艺术资源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二是要重视数字化场景与数字资产相适配,三是要认识到综合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创新是数字艺术资产形成的关键,是艺术财富管理创新的关键。
结束语
艺术产业从发轫到不断的发展崛起,它不仅有自己的市场基础、产业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更重要的是艺术产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具备了一个学科建构与实践体系性探索的新态势。在这个大的态势架构下,艺术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核心、研究规律等,都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艺术产业理论前沿的探讨与前沿实践的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艺术产业的理论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完善及深化。
在艺术产业的具体研究探索中,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是一个新学科与新业态发展所急需的;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前沿鲜活的实践,要针对问题,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的进行探索,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为了方法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提升、丰富与发展理论及其体系。特别是要更多的发现与培育各种不同的案例,包括成功案例与不成功的案例,在鲜活的案例和实践探索的前沿,来近距离地验证、发展与建构理论体系、方式方法及其分析工具,从而使艺术产业的生发进化,在新时代有更加勃然向前的朝气。
(本文系根据西沐2021年10月17日在绍兴柯桥举行的“中国艺术产业发展论坛”上发表的主题发言,刘晓丹整理整合而成。)
参考文献
1.戴晓琍《中国文物报》2014-07-22
2.陈静《我国博物馆商店联盟运营模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5
3.范一尹《浅析博物馆商店营销战略》《艺苑》2016-06
4.汪木乔《国内艺术衍生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MRC艺术市场周报》2012-12-15
5.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2)》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07
6.谢梦《2013年内地艺术衍生品市场潜力为300亿美元》《南方日报》2013-08-19
7.西沐《全球格局中我国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6
8.宋建龙《艺术市场要素市场化的非统一性》《大舞台》2004-08
9.子午《诚纳百川,让市场要素向城市聚集》《广西日报》2020-05-31
10.吴扬《艺术街区的特征探究》《艺术家》2020-07
11.西沐《要素聚合创新是画廊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经济网2012-09-25
12.西沐《中国艺术品产业需重塑发展模式》《美术报》2017-02-13
13.西沐《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产业生态的建构研究》《中国艺术金融》2017-12
14.西沐《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天津美术网2017-09-14
15.西沐《艺术产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美术报》2020-12-16
16.《文化+科技华强方特创新主题乐园发展模式》新华网2018-08-21
17.西沐《中国艺术品估值特点与路径选择》《经济日报》2018-01-09
18.西沐《新时期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经济网18-10-17
19.西沐《如何认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底层结构》上海证券报2012-07-20
20.西沐《产业与市场——文化共识形成的基础》中外美术网2021-11-04
21.信海光《“新消费”的崛起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新华网2019-12-18
22.西沐《非遗的传承发展要当随生活》《经济日报》2018-02-26
23.西沐《中国书画艺术市场2017年研判》雅昌艺术网2018-01-24
24.西沐《中国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手机中研网2015-11-20
25.西沐《科技融合改变艺术金融创新战略方向》《中国拍卖》2020-11
26.西沐《科技创新助推艺术市场前进》《收藏投资导刊》2018-06-04
27.《艺术金融,于曲折中前行——专访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西沐》《金融博览(财富)》2021-08
28.西沐《要关注与加强对艺术品价值发现规律的研究——写在出版之际》雅昌艺术网2020-03-17
29.西沐《大力发展融合跨界的体验消费》《中国拍卖》2019-09
30.西沐、高峰《中国艺术经济基本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原创》艺术经济2021-07-16
31.西沐《传播中国声音的最大势能是建构文化能力》中国经济网2017-06-28
32.《从产业政策到国家产业战略:不容忽视的全球现象》星云光束2020-07-10
33.魏际刚《产业政策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助力产业强国》2018-06-14
34.西沐《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本突破口》中国经济网2017-11-22
35.西沐《我国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的治理》中国经济网2013-05-13
36.西沐《自律是有条件的拍卖业应强调他律》中国经济网2012-01-04
37.西沐《艺术产业发展的风险与判断》《美术报》2016-06-13
38.西沐《文交所平台亟须直面发展问题》《中国文化报》2016-12-10
39.西沐《艺术产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美术报》2020-12-16
40.西沐《要充分提升对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战略认知》中国财富网2019-07-04
41.西沐《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分析》新浪收藏2017-02-09
42.李艳庆、张文霄《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研究——基于***关于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理论导刊》2021-06
43.西沐《发展的终极要义是真善》南方新闻网2021-11-24
44.西沐《高原意识——审美文化的一种发现》雅昌艺术网2017-11-10
45.西沐《民族艺术产业模式需新的突破口》中国文物网2012-03-09
46.《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新民晚报》2019-03-01
47.西沐《深刻认知艺术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问题》中国经营网2020-11-16
48.西沐《用创新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文藏艺术2019-09-19
49.西沐《2021中国艺术品市场:新业态在不知不觉中长大》雅昌艺术网2020-11-30
50.西沐《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消费日报》2021-05-08
51.李亚青、西沐《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的产业生态建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中国艺术金融》2018-04
52.西沐《新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亮点》中国经济网2020-09-29
53.西沐《文交所平台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雅昌艺术网2017-07-19
54.西沐《与当代设计融合发展是非遗资源活化的突破口》中国经济网2017-03-13
55.西沐《数字化进程中艺术财富管理问题研究》中国艺术品理财网2021-02-18
56.黄雨茜《谈大众化艺术品消费的特征与趋势》《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
57.西沐《艺术品市场:从艺术品交易到艺术财富管理——以中国市场为观察中心》《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0-03
58.西沐《大力发展中国艺术品产业》新浪博客2017-03-03
59.西沐《中国艺术品产业需重塑发展模式》《美术报》2017-02-11
60.西沐《数字产业形态下海南国际艺术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研究》新浪博客2021-05-06
61.西沐《文化蓝海带来国际艺术财富数字管理中心建设机遇》《收藏投资导刊》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