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童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特展,2019年10月季独立艺术项目,分别在威尼斯Castello780号书店空间和威尼斯多个公共空间同时举办。10月26日--31日,艺术家David Dominici《无塑料》、冯郇的《试镜》、Leon Corbin《混乐》、董书兵的《大地之子》、王中的《幻象》、唐果的《勿使惹尘埃》、喻高的《去.来》、张小涛+张无量《量量历险记》等影像作品,分别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广场钟楼等著名建筑物上展播。独立项目的4组行为作品,张玮的《达.芬奇与马拉松》、朱相宽的《童年的阶梯》、沈敬东《流动的展览》、集体作品《童诗朗诵》分别在27、30、31号三天在威尼斯城市的公共区域实施。
“回归童年”特展由独立策展人张玮策划,探索与生俱来的童年特质、用童心探险未知世界是这个艺术项目的核心理念,而水城威尼斯的整个城市空间更像是这项活动的试验场。在10月季的现场项目中,每组作品更强调集体参与的互动性,作品实施的展线伸向威尼斯城市的大街小巷,因为作品都融合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环境中,它在不可预知中流动、偶发,它更似一场运动战,不同于传统的威尼斯双年展静态的展陈方式,被动的接受有限观众量的参观。这里的“作品”本身有自己的气场和诉求,它穿越封闭的空间走向视野开阔、各种生机并存的户外空间,与10月黄金季游客倍增的各国游客们形成对话,使这些作品的内在情绪都处于童年玩耍的亢奋状态,对成人而言这是一场放松、好玩的游戏。
十月季参展艺术家有:David Dominici(意大利)、Vlandimir Gurita (法国14岁)、冯郇、王中、Leon Corbin(巴巴多斯)、董书兵 、范明正、沈敬东 、唐果、张小涛+张无量(15岁)、王翻译官、王笑今、喻高 、杨桦、朱相宽、张玮 ;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卡斯特罗书店
Vlandimir Gunta法国 书籍作品
董书兵 书籍作品
范明正 书籍作品
冯郇 书籍作品
冯郇 书籍作品
唐果 书籍作品
王翻译官--书籍作品
王笑今-书籍作品
王中 书籍作品
杨桦-书籍作品
张小涛+张无量 书籍作品
朱相宽 书籍作品
张小涛 +张无量 书籍作品
董书兵 《大地之子》 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王中《幻象》 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喻高 《去来》 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冯郇《试镜》 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唐果 《无使惹尘埃 》 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张小涛+张无量 《量量历险记》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Davide Dominici 《No Plastic》 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公爵府播出
Leon Corbin《混乐》Video作品 在威尼斯 圣马可大教堂播出
沈敬东《流动的展览》从威尼斯卡斯特罗区沈敬东个展画廊到圣马可广场沿途
沈敬东《流动的展览》
张玮 《达芬奇与马拉松》在威尼斯
张玮 《达芬奇与马拉松》在威尼斯
张玮 《达芬奇与马拉松》在威尼斯
张玮 《达芬奇与马拉松》在威尼斯
朱相宽 《童年的阶梯》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实施
朱相宽 《童年的阶梯》在威尼斯军械库实施
童诗朗诵- 集体行为
童诗朗诵- 集体行为
童诗朗诵- 集体行为
童诗朗诵- 集体行为
童诗朗诵- 集体行为
“童诗朗诵”行为名单:
导演:张玮;朗诵者:王振羽、吴建丹、罗宇超、徐淳、刘艺华、田丽、沈敬东、朱相宽;
“儿童诗”小作者(4岁-12岁之间):姜二嫚、铁头、朵朵、李国友、费东、胡若羽、朱尔、姜馨贺、董其瑞、童彦文、姚铭琦、张乔若、张圣杰等60位中国小朋友的原创“诗”作品。
据悉:“回归童年”2020年的展览计划在筹备中。
访谈
采访:记者
被采访者:策展人 张玮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特别展“回归童年”的主题,参展艺术家有哪些反馈和讨论?
参加这次“回归童年”特展的艺术家人数9、10月两季加一起是39位,不包括中国儿童“诗”的60位小作者们。实话讲,参展艺术家们对这次活动有两点很不适应:第一,做全新作品,留给准备作品的时间短,我是7月中旬才正式启动它的,9月6日就要开幕,8月初发出邀请,多数艺术家很不习惯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出好方案和完成半组装的新作品,有些艺术家的档期已经排满。第二,经费有限,还牵扯到机票公寓自费和到意大利使馆签证的一系列问题。第三,“回归童年”这个展览主题,绝大部分艺术家对它很感兴趣,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童年往事,没有人会拒绝与自己对话。有几位艺术家朋友的方案很好,可他们还是觉得准备的时间太短,至少需要6个月来准备作品。可中国现实的特点就是这样,“速度第一”、“变化第二”,大家都习惯了在工作室静态思维的传统方式,对工作室依赖很大,不太适应“运动战”的艺术活动。同时,开始我给展览定的基调是“找到一个陌生的接近童心的创作方式,尽量回避你现在的工作方法”,几位艺术家很抵触或不理解它。一切问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论证,还好,在威尼斯的两季活动还比较理想,所有来威尼斯的艺术家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都有了一次“零”的突破和不小的收获。
此次展览的策展方式和提出的观念、思考是怎样的?
2013年我在威尼斯策划过心.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当时展览的室内、外场地面积超过了2000多平米,每件装置作品体量都大,最大的一件是长度22米、比例是1:1的和谐号高铁,它也是当年威尼斯双年展最大的一件单体作品。今年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在威尼斯双年展核心区选用了一个极小的展览空间(仅60平米),我把户外空间的尺寸放大到整个威尼斯城市的公共区域,想试验一个大与小、动与静相呼应的新的展览方式。我的创作原则是从空间出发,进一步来锁定策展理念,小空间不适合做常规的艺术展,无论什么媒介的传统作品都不适合,最后周边的综合环境告诉我,最佳方案是“艺术书店”,空间小而丰满、留得住观众的眼睛,300本特制的书籍作品于是诞生。户外公共区域的现场作品以行为作品为主,一半以上是影像作品。当然策展理念是“回归童年”,研究童心、童年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带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问题也是策展的核心。这次活动通过与众多艺术家交流、讨论方案,确实能感觉到我们早期的教育的负面作用,几代人的惯性使然,自我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
从几位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了不同语言方式的对话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语境,是否可以以及各艺术家及作品为例进行描述?
9月季来威尼斯实施作品的艺术家吕越、陈旭人人都是第一次在威尼斯公共空间做行为作品,最后实施的效果都还不错,都突破了原来自己习惯的展览和呈现方式,现场会出现很多偶然事件。最典型的是年轻艺术家王振羽在军械库双年展入口处画老虎,国外游客非常多,他们对这种现场创作形式很感兴趣,会主动要求参与进来,两个小时的时间,有170多位各国游客参与到这件绘画创作来,原来的画写意老虎的思路被意想不到的偶发经历创造成抽象的绘画,画面仅仅能看到两只老虎的眼睛,这幅画变成了一百多人集体创作的作品,为此,这幅画获得了新的意义。10月31日艺术家沈敬东在画廊里陈列的作品,被我们团队7人集体拿到户外,顺着卡斯特罗区,步行沿着海岸线一路穿过人海,来到圣马可广场,然后返回原来的画廊出发地,完成了“流动的展览”这个计划,1个多小时会有几千游客看到他的作品。这在传统的画廊展览模式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效果。
请您谈谈全球化背景下双年展艺术体制发生的变化?从您的经验看中国当代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状如何?有哪些趋势?
我与威尼斯有缘,这个城市我来过15次,主要是参展和策展,也多次见证过卡塞尔文献展和圣保罗双年展。当然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响力世界排名第一,没有异议。从历届参展规模、到艺术家个人作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双年展水准都偏高,先锋思想的聚集也是吸引我多次来这里的缘由。我觉得威双展的“制度”是它延续一百多年历史,并保证了它的高端学术位置的主要原因,关注“全球化政治”、“人类命运”、“种族”、“性别”、“权利”、“艺术本体”;“开放”、“兼容”,即设立90多个国家馆,又反对国家垄断,增添平行展的民间独立项目;并且邀请的每一届总策展人与上一届策展人在思想上,基本都是异质或对立的,多种声音混杂、多种先锋创造性思想共存是它的魅力所在。每一届双年展水平都会有起落,这一届“威双”我总体感觉效果一般,虽然比利时、立陶宛、波兰国家馆有不错的表现,可军械库里的主题展还是平淡,尤其是布展方式比去年的“建筑双年展”差距很多。
国内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大同、银川等已经有5-6个双年展、三年展,还是制度问题,学术很难纯粹、资金受限、格局与胸怀也很难被上级行政机关理解,策展人的好想法很难实现。不过国内这种双年展增多是好事,艺术家参展的机会增多了,国内双年展整体水平还是逐渐上升的。目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家出国参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和高手过招每位艺术家水平都在提高。创作的核心还是心态,我感觉中国艺术家普遍的心态着急,急于赶场(参加各种展览)、急于走进某人撰写的历史,唯独忽略了自己的“真我”还存在否,“回归自我”才是关键,硬道理,“你在,他人才在”;“你在,艺术才有”;自信是从反观自己,纠正自己内在来的。唯独心态调整好了,自己的原始创造力才能再次爆发出来。
国内艺术的发展趋势很难预言,可是关于“儿童原始创造力和如何科学的教育问题”会引起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回归童年”9月季艺术家作品回顾:
9月季参展艺术家有: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陈曦、陈旭人人、刘小东、刘礼宾、罗承志、吕越、吕品昌、姜杰 黄胜、马峻、金小尧、岂梦光、王振羽、喻红、喻高、张乾乾(5岁)、张朗朗、张玮。
“回归童年”策展理念:
20世纪享誉世界的超一流大艺术家毕加索、米罗几乎同时提出:“向儿童学习美术”的口号,并付出行动,终其一生不断体验儿童的童趣、无拘无束的心境和我在我不在的意识状态,这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返璞归真的历程,也是一种向后走向前行的高超的艺术修行方法。世界艺术风格万千,每一种流派从理论到视觉上都魅力十足,足以让无数从艺人迷失自我,丧失自信。唯有童年—生命之初,是原本的自我、真我所在。
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局部冲突加剧,经贸大战越演越烈,成人的世界充满着生存危机和焦虑、 恐惧、被迫谎言、绝望的情绪,人性被这些负面情绪左右着。“人生还有意义吗?世界还会美好么?” “回归童年”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智慧的回归,因为童年保有人性中最重要的DNA密码:真、善、美、好奇心、快乐、冒险、自由等特质,3000年前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复归于婴孩”的本源哲学,他认为;真正的智者更像是孩子。“童心未泯、两极相通”,“生和死、智和慧,互通不息”。反过来讲:孩子更容易成为艺术家、哲学家,他们更率真、直接、浑然天成、自由、无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知疲倦、去追问未知,这是人性。艺术还要有童性、要好玩,这也是“回归童年”展览的核心理念之一。
策展人:张玮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