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虹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9日 第 05 版)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经济链,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更好托举群众的致富梦想
行走在河南信阳,处处可见绿色景观。在商城县黄柏山林场,人工林区面积有40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新县保障森林安全、筑牢生态屏障,连续40多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光山县将山油茶作为绿化荒山的经济林木,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绿色发展、创造品质生活、推动乡村振兴,过去的革命老区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开启绿色发展之路,折射着当地转型的决心。息县的濮公山盛产石灰石,经历了几十年的开采,被挖得千疮百孔。“吃饭盖住碗,睡觉蒙着脸”,当地群众曾如此形容当时的生活环境。追求幸福生活,必须勇于改变。息县全面关停了濮公山矿区,全力打造省级矿山公园,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快修复生态环境。经过多年建设,周边村民住进了园林一般的小区。如今,漫步矿山公园,池水碧波荡漾,栈道人来人往,绿树成林的山脊倒映水中,满眼苍翠扑面而来。实践证明,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守护良好生态、打造绿色环境,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据信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信阳立足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级淮河源生态功能区定位,推动天然林保护、淮河沿岸生态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两纵两横”廊道绿化建设,率先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今日信阳,几乎县县建成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廊道沿河、沿高速、沿国省干线有序铺展,国土绿化行动年年提速,全市森林面积突破1000万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在城乡大地上播撒绿色发展的种子,结出了累累硕果。
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当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信阳,茶叶、山油茶被视为长在山里的“铁杆庄稼”。全市茶园面积达215.3万亩,茶叶总产量7.5万吨,总产值130亿元,“信阳毛尖”远近闻名。近年来,信阳大力扶植茶旅产业,探索“森林+”发展路径,加速茶产业、林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品信阳菜、喝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的产业形态,带动15万人参与乡村旅游产业、4万多人脱贫。生态资源蕴藏着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激活绿水青山背后的资源优势,把美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就能助力老区群众跑出致富的“加速度”。
实现绿色发展,还要推进绿色转型,把生态产业链转化为生态发展链。信阳的城市品牌在生态、发展潜力在生态,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段时间以来,信阳婉拒了一批环保存疑的工业项目,就是为绿色产业、绿色转型腾出空间。当地大力实施“两茶一菜四化工程”,即推动茶叶、油茶、信阳菜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发展,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形成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不仅如此,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和成熟,信阳超过1000万亩的森林资源,将成为老区群众的“聚宝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经济链,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更好托举群众的致富梦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资源富集、碳汇充裕,拥有独特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信阳,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