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人民日报现场评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1-10-25 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现场评论)

 

杨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5日   第 05 版)

 
 

  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只鸟,能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告诉笔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一只鹳嘴翡翠能创收50万元。2017年10月,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一只鹳嘴翡翠,这是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这只鸟在湿地停留197天,吸引众多鸟类爱好者来此观测、拍摄。据推算,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带来50万元经济效益。近年来,野外观鸟已成为盈江的一张名片,各地鸟类爱好者慕名而来,寻找河燕鸥、拍摄犀鸟归巢,带动了各类消费。好山好水好生态,无形中孕育出致富产业。

  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我们应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找准定位,不断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在云南元阳,哈尼族群众开垦梯田,推进森林修复,哈尼梯田的“森林蓄水库”焕发生机。梯田中,负责维系水源畅通的“赶沟人”辛勤劳作,确保“森林在山上,梯田在山下,村寨在其间”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健康的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当地探索“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打造梯田鸭、梯田鱼、梯田红米系列精细加工产品,并通过“梯田云”电商平台,培育集民俗、餐饮、产品等为一体的文旅产业。立足健康生态,才能孵化出健康产业;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挖掘生态特色,才能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赢得竞争优势。

  激发动力,调动群众保护的主动性。一位兰科植物保护专家说:最初,他们将人工繁殖的石斛种植到野外,过段时间发现,几乎都被群众挖回家里;后来,干脆将石斛苗分给群众,鼓励他们种到自家承包的山林上,反而让石斛回到山间。无独有偶,以前不少群众采挖松茸,觉得“我不采,别人也采”,致使松茸资源越挖越少;如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等地采取“包山制”,产权明确、责任到位,群众不再“一网打尽”,反而有意留存一部分老茸,有利于松茸繁殖。群众是维系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受益人又是建设者,应该充分调动主动性、提高参与度,努力实现环境美与生活富的共赢。

  集聚众力,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作用。在云南省广南县,蒜头果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当地政府为帮助石漠化地区群众找到致富之路,引进科研机构破解果树的人工繁育、神经酸提纯等难题,并扶持相关企业拓展市场,让蒜头果树长成“致富树”,当地群众在山林中寻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绿色密码”。政府多引导、企业愿参与、群众能配合,多方协商、共同用力,绿水青山便能够转化为金山银山。

  最近,一条裸眼3D视频出现在昆明东风广场十字路口,绿孔雀、大象等野生动物纷纷“走上”街头——花融春城、共襄美好的图景,展现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果。七彩云南,映照着生物多样性之美,也讲述着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未来,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定能不断释放巨大效益,让人民群众持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