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治疴猛药,不要自欺麻药(连线评论员)
对话人:
何鼎鼎 本报评论员
刘薇薇 云南日报评论员
何鼎鼎:《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实施两个月,“坚决取消旅游定点购物、坚决下架不合理低价产品、强化导游管理、斩断利益链条”的努力有了初步成效。畸形经营模式在减少,游客满意度在回升。当然“代价”是团费上涨,游客短期内减少。据报道,“五一”期间云南省旅行社日均接待游客数量比政策出台前下降56.9%。相信不少从业者一定有痛感。
刘薇薇:出台“史上最严”整治措施,对云南旅游市场就是一场削皮锉骨的治疗。但治病就是如此,宁要治疴的猛药,不要自欺的麻药。省长阮成发也说过:“我们宁可不要数量的大幅增长,也要整治好旅游市场。”可见,我们不是没有预见到最困难的局面。然而,榨干水分,才能留下干货,留住人心;有危机,也才能有服务的改进、产品的创新。比如,一些过去以接团队游客为主业的旅行社,现在已经开始在探索开发适合散客或是自由行游客的地接一日游、两日游产品,不再搞零负团费的猫儿腻。曾经的“灰色地带”,被更加透明的定价机制给挤出局了。
何鼎鼎:痛在当下,但利在长远。旅游乱象其实在很多地方存在,但“低价团”“黑导游”是病症而非病根,病根是走偏了的旅游业发展观。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对旅游业攫取多、投入少,放任多、治理少,将旅游业当作“羊毛”薅了不少,却没想过旅游业也会有寒冬。
刘薇薇:这就是因果循环,种什么因,自然结什么果。但欠账确实要还,治理也要联动,否则就有漏洞可钻。新政出台后,有同事在暗访时,就听导游行业的内部人士说,已经有一些旅行社想出了“新法子”:比如团队在云南游玩,却坐高铁到邻省购物;或者把走腾冲瑞丽线的旅行团“想方设法”安排到邻近的缅甸买翡翠。这就等于打地域擦边球,既无益于提升旅游的品质,也消解了云南旅游“严打”的真实效果。因此,治理低价团或零价团等旅游乱象,也需要跨区域联动治理,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何鼎鼎:治理要一盘棋,也是各个省域旅游提质增效的表现。说到旅游的提质增效,各地竞争可谓挖空心思,越来越白热化了。前些天,贵州一位副省长甚至公开反思贵州菜品油腻影响了游客体验,提出黔菜要在保持本色的同时改良创新。这个细节给人一种感觉:旅游业攻城拔寨的粗放发展阶段可能过去了,没有精细化治理就没有未来。作为服务业,旅游服务提供者就是比谁更具有人文关怀、比谁的服务质量能跟上时代需求,谁做到了谁就胜出。
刘薇薇:旅游业的精细化治理,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体验。这需要从旅游产业的全链条、大区域的层面,去发现、挖掘和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摒弃“旅游=一锤子买卖”的发展公式,真正将旅游产品从“一次性消费品”提升为经得起重复消费的“耐用品”。随着交通的改善、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而追求看、听、闻、品、触的深度碰撞,追求全过程全链条的全面体验。我们大可以在整改过程中导入超前意识,不能满足于查缺补漏、知错修正式的“改”,而应该着眼市场的新变化、新动向,以改促变,以革新促提升,为云南旅游正本清源的同时,更促进新系统新机制新元素的激活与运转,帮助云南旅游尽快恢复元气,逐步焕发新姿。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