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讨薪难,法治当撑腰(人民时评)
王石川
打通“梗阻”、强化落实,既要严厉打击欠薪犯罪,也要加强平时监管,才能用法治力量为农民工维权撑腰
日前,最高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发挥刑法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欠薪犯罪将受到更严厉的打击。
前不久,山西太原一名警察涉嫌打死讨薪女工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犯罪嫌疑人以涉嫌滥用职权罪被依法批捕后,人们的目光并不止于这起案件,也投向了岁末年初的讨薪难现象。
一些地方为什么总跳不出“年年干活年年欠、年年欠薪年年讨”的怪圈?尽管我国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纳入刑法并出台了司法解释,但由于需要从行政领域过渡到刑事领域,劳动保障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部分规定不明确,导致一些涉嫌犯罪案件止步于行政处理,无法有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法打击犯罪的效果。此次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正是为了打通梗阻、强化落实,用法治力量为农民工维权撑腰。
“利润是赖出来的”,曾有企业主如此大言不惭地说。其言外之意,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即欠薪的违法成本过低。有些工钱一拖就是数月乃至数年,在多方合力下即便最终支付了劳动者报酬,但有关责任人并未受到依法追究,“恶意欠薪入刑”并未落地,这就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而与违法成本低形成反差的是,维权成本太高。一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提到,为了索要千元工资,农民工维权时,要付出920元的成本,以及11到21天的时间。
当然,严厉打击欠薪犯罪只是一个方面。加强维权服务,增强农民工的法治观念也很重要。此前,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138起集体讨薪案例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高达95%。不签订合同,就增加了维权难度。再比如,农民工被欠薪后,应走合法渠道维权,选择极端方式往往造成悲剧。去年某市农民工因讨薪阻拦车辆,造成省道堵塞而获刑,就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为了防止这些情况发生,有关部门应该下好先手棋,建立长效机制,把工作做在前面,把矛盾解决在平时,而不要等到激化了再来处理,那样势必陷入被动。法字当头,监管前置。企业的信誉度如何?经营状况怎么样?有没有签用工合同?企业“保证金”能否正常运转?有没有跑路的风险、欠薪的可能?作为监管部门,都应尽可能地掌握,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患于未然。
“只要沉下去,全是心跳的声音。”每个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都有难以诉说的委屈,职能部门沉下去,就能听到他们的呼喊。每个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都为城市发展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亏待他们说不过去。每个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也都有一肚子的乡愁,如果两手空空,他们的脚步会更沉重。离羊年春节越来越近了,希望方方面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多一点责任和担当,真正把农民工的事放在心上办,让讨薪者都能顺利拿到工钱,充满信心地踏上回家路,拥抱新一年的梦想。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