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时代的心灵河床(评论员观察)
——2014年度观察·人物篇
张 铁
回顾过去一年中为我们带来震撼、感动或者遗憾的那些生命,正是为了思考我们处身时代的价值命题:个人、社会、国家,应该形成一道连续的价值光谱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而要了解一个时代最深沉的心史,最好的方法,也莫过于翻阅在这段时间之河中跋涉者的人生。他们在这里哭过笑过奋斗过,哪怕再微小,也会留下自己的痕迹,沉淀为一个时代的心灵河床。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历史,走在这世上。2014年,一些身影远去,却也让人得以温习这些“个人史”中留下的教益。出入佛道、会通中西、致力《儒藏》,汤一介胸怀经典、功在国学,“一介书生,一生如是”;参与1954年、1982年两部宪法起草,法治史上,注定留下许崇德“原为国运亨”的殷殷心意;从影视大亨而为慈善大家,留下几千座“逸夫楼”,邵逸夫百年传奇人生,“其创建的事业长在,其垂立的风范长存”……虽然大多数人只能在吉光片羽中体悟他们人生的智慧,但生命的厚度、广度与温度,必将释放出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还有一些人,他们如此普通,如果没有媒体“点赞”,即便擦肩而过你也可能注意不到他们的存在。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者,或是以长期不求回报的坚守,或是以刹那华光四射的抉择,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上海一栋高楼着火,两位90后消防员牺牲,手拉手坠楼的影像感人至深;云南鲁甸地震,24岁的士兵谢樵救灾时坠入堰塞湖,最后的照片青春英气逼人;王继才、王仕花夫妇驻守缺水少电、清冷孤寂的江苏开山岛28年,每天清晨升起国旗,青丝染霜守土心不变;广东梅州“良心大厨”曾建伟掌勺20年,因不愿在食材上以次充好常遭解雇,因为“食品不安全等于拿刀杀人”;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你使许多事情发芽,而自己却被冬天拂去如落叶”……可赞的善良、可贵的真诚和可敬的坚持,让最普通的人生呈现耀眼的光华。
无论有名或者无名,无论年长或者年轻,他们都足以成为这一年的精神坐标。这些人生仿若启示录,告诫那些有幸与他们相遇的人,不要总在阴影里抱怨,不要总在犹疑里观望,不要总在小我里盘算,唯有将自己的生命与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连接,才能寻求到更饱满的人生意义。对于每个生活在这个伟大而复杂时代的中国人,他们昭示着一种精神的“原型”,可为心灵的支撑、思想的导引、行动的指南。
当个体联接而成社会、国家,我们更能从一撇一捺之上,看到大写的“人”字。无数生命音符的变奏,背后是整个时代雄浑的交响。这一年,两个人物命运的逆转,也可映照出时代的光彩。从18年前含冤而死,到9年前真凶落网,再到今日沉冤昭雪,内蒙古少年呼格吉勒图牵动人心的遭遇,源于一个国家法治信仰的不断确立,它让2014年的回望有了一种特别的温度。从两次被清退的代课教师,到换回歹徒刀下学生的人质,再到网民眼中的“最美女教师”,秦开美命运的跌宕起伏,折射一个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激赏。
2014年,人们的存在方式,也在悄然变化。5.8亿台智能手机,全球近1/4的移动终端,让“指尖上的生存”刷新国人的心灵图景。微信公共账号集体崛起,媒体融合写进改革顶层设计,方寸之间带给“低头族”更多精彩。但不能忘记的是,每一个账号之后、每一台终端之外,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11月,四川泸州一个19岁的小伙子微博直播自杀,意志动摇之际竟收到“快死给我看”“你赔我流量”等留言。一条生命未被挽留的谢幕让人唏嘘,更启人沉思。移动互联带来便利,但我们如何让这无所不在的信息潮涌,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不是割裂我们的心灵?
人,说到底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回顾过去一年中为我们带来震撼、感动或者遗憾的这些生命,正是为了思考我们处身时代的价值命题:个人、社会、国家,正该形成一道连续的价值光谱,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今年夏天,一首名为《平凡之路》的歌传唱一时,在路上的、沸腾着的、徘徊着的、不安着的,都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往前走。或许我们每个人要走的,都不过是一段平凡的路,但无数段这样的生命轨迹交汇在一起,就成了一股奔涌的洪流,最终凝聚成我们这一代人对精神命题的思考,寻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答案。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