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投资上“保险”(锐评)
徐 隽
□中国在国内完善法制、厉行法治,继续为各国投资者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决心不会动摇,中国市场将成为产权受保护、交易有规则、竞争讲公平的市场
“未来5年,我们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这些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不久前,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里斯班峰会落下帷幕。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发言,为世界经济描绘出一个5年内伸手可以触摸的未来。
从这次峰会可以清晰地感到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融,这与36年前中国重开国门之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派出考察团飞赴欧洲洽谈,然而,国外企业疑虑重重,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投资,私人资本安全有无法律保障可言?的确,在当时,除了宪法、婚姻法等少数法律外,我国没有更多法律制度示人。
在法制匮乏、法治不彰的国家投资,是存在严重政治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为了规避这一风险,有国际组织专门设计了一款名为“政治风险保险”的险种。36年过去了,当年,以投保“政治风险保险”为赴华投资必选项的跨国企业,今天考虑最多的是把中国作为投资首选目的地。
是什么让来华投资的企业感到“保险”?原因之一是中国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但这只是表象。36年来,中国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主流,赢得世界信任和依赖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民主、自由、法治、公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的同时,中国发展的理论、制度、道路也成为许多国家竞相关注、学习、研究、借鉴的成功典范。
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使国家治理的方式产生质的飞跃,也使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一位多年从事法学研究的学者,用“扬眉吐气”来描述他眼中的变化:30多年前,当中国人意识到“还是要搞法制”时,眼前仅有的是寥寥可数的法律、学说、论著,一切都得“照着别人的讲”。30多年过去了,再看当今的中国,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一位法学学者,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懂中国法,很难称自己是钻研法学的。
是的,千百年前曾创造了“中华法系”的东方大国,如今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法律体系,而且创造了可资借鉴的法治经验、法治理论、法治模式。
建设法治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
可以想象,中国在国内完善法制、厉行法治,继续为各国投资者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决心不会动摇,中国市场将成为产权受保护、交易有规则、竞争讲公平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将切实履行承担的国际公约义务,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促进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治秩序的形成。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0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