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需打好法治算盘(评论员观察)
周人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不沿着法治轨道走,产权的保障无从谈起,契约的自治无从实现,竞争的自由无从呵护
“适当提高了起步价格,这对中长距离的出行者有利。”“方案二比较适合大众通勤人群,涨幅额度消费者比较适应。”说这些的,是28日北京公交听证会的参加者们。北京地铁涨价这事,硬是掰扯起理来,2元低票价,确实拴住不少公共补贴,难以为继。但简单一涨了之,工薪族嘴上不说,心里也别扭。一手翻真金白银的经济账,一手翻心情舒畅的民生账,法治是最平衡的算盘。
按法定程序,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有话好好说;按法定程序,举行公开听证,坐下来有一说一。理由再正当的公共决策,也得先过程序关、法治关。从更大视野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不沿着法治轨道走,产权的保障无从谈起,契约的自治无从实现,竞争的自由无从呵护。
经济学家认为,产权的清晰,交易费用的降低,是资源配置走向“帕累托最优”的双前提。这两点,均需法治保驾护航。而护航之后,会赢来守规矩的行商坐贾,更丰沛的经济收益。正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遗憾的是,一些治理者不愿打法治的算盘,也打不好这个算盘。这些年,一纸红头文件筑起铜墙铁壁的例子并不少见。华中某地就曾发文,给全市机关下达喝酒任务,要求一年喝掉当地“小糊涂仙”酒200万元,完成的按10%奖励,完不成的通报批评。还有的不好意思明目张胆搞人治,绞尽脑汁去找遮羞布。近日,一名基层政府法律顾问请辞,原因是领导遇到法律红线,从没向他求教,而是喊他想办法突破。当三尺之法沦为“治之具”,“糊涂仙”怎能不变身“糊涂官”?
法治经济的对立面,必是“人治经济”;人治经济长此以往,必然走向“腐败经济”。近来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1000吨调配给北平师生的救命粮,居然被“四大家族”盯上,黑市倒卖、牟取暴利,甚至不惜动用空军、火车,贪赃枉法造成民生凋敝、民怨沸腾,国民党不战已败。历史的教训一再警示,没有法治的有力约束,任凭权力与资本“联姻”,纵容不法之事横行,势必导致乱象丛生。
“市长经济近尾声”——这是上周一家纸媒的标题,谈的是加强地方债管理的“43号文”。面对18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堰塞湖”,从《预算法》修订到地方债新规,给出了法治的“泄洪方案”:存量纳入预算管理,债务及时向人大报告,“谁家孩子谁抱”……从“市长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由法治这条看起来“弯弯绕”多一些的必由之路,为的是经济列车更通畅、更平稳、更顺达。
建设法治经济,先得打造法治政府。一年前,上海自贸区试行“负面清单”,坚持依法办事,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暂时停止实施四部法律有关规定,被学者称为“史无前例的过渡性安排”。拧着法治乱来,逆着规律折腾,到头来必受市场的惩罚。相反,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才能为市场守望,源自法授的权力才能为权利撑腰。
“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公开听证、公平竞争也好,反腐败寻租、促政府规范也罢,法治经济的最终落脚点,还在“产权”二字。这两个字,庄严写入共和国的宪法,在《决定》中也出现了11次之多。以法护权、以法维权,意重千钧,更显担当,这是治理者们拨动法治算盘的时候,心中最应绷紧的那根弦。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3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