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一线视角:活态文化,才能勾起乡愁

2014-09-09 07:36 来源:人民日报
    赵鹏
 
  只有活态的传统文化风貌,才能在今天真正勾起无限的乡愁。面对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怀揣乡愁的人们,千万别忘了留住文物的文化伴侣,二者共存才有“魂在”,而不只是“形留”
 
 
  暑假带女儿去福建永春县岵山镇玩。这是个千年古镇,朋友怕我看不懂,特地请来正在镇上作文物保护规划的清华大学教授李晓晨先生指点。
 
  原来,岵山不仅“古”在历史悠久,更“古”在其文化传统——7平方公里的镇上,有350座至少70年以上历史的经典传统闽南风格老宅,还有1800多株至少50年以上、最老为500年树龄的老荔枝树。老宅、古树、小桥、溪水,再加上至今仍是肩扛手挑、传统人工方式插秧、播种、收割、打谷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一道完整的传统闽南乡村田园文化生态系统。
 
  最了不起的是,许多文物的“文化伴侣”还活着:宋代遗留下的黑瓦窑,如今每个月还会再烧上一两窑,每窑出产七八千片传统黑瓦,专供当地老宅维修而用;老宅中角角落落里随意可见各类闽南传统的瓷雕、木雕、砖雕、泥雕;一处处花窗、飞檐、匾额、楹联,从历史走到了当下。老宅中的人和村落,依旧恪守着过往的规则——老宅之前,半亩池塘,荷满鸭欢,古荔环宅,渐次成林,水车吱呀,稻垄依山,累累成梯。古老的物件并非以孤零零、死寂寂的文物方式存在,而是与当下的人们以及生活相伴相守。
 
  只有如此活态的传统文化风貌,才能在今天真正勾起无限的乡愁。然而,这样的乡愁世界,留存至今的已经不多了。
 
  有商业价值的文物,命运尚且风雨飘摇,谁还顾得上它的文化伴侣呢?2008年底,因为要把母亲的骨灰安葬在老家,李晓晨来到这座小镇。彼时,一场将岵山镇变成县城新区的规划已然出台。李晓晨以一己之力阻止这项规划,并提出自费重新规划,才勉强护住了这片乡愁之地。5年过去,李晓晨的团队一座一座老宅、一株一株老树逐一定位、测量、拍照、登记,光照片就拍了1万多张,但也才完成了90座老宅的勘测。
 
  不得不承认,“乡愁”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地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危险。经济建设的车轮,看上去总是势不可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在现实中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一对冤家。其实,这对关系没处好,并非矛盾不可避免,而是当下的心态有些毛躁。
 
  君不见,一些地方把一些古迹干脆搬迁集中到一起,再找一些村民演员一样地生活在里面,乍一看,还有模有样,其实在不远的周围,早已是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汽车飞驰、霓虹遍地。古村落没有了,只剩一个装腔作势的博物馆。可惜的是,博物馆里最多只有依稀的记忆,那里没有“记得住的乡愁”。
 
  文化延绵的世界,活的文化遗存,才是人们可以体味到价值和意义的地方。而且,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属于当下的某一代人或几代人,在经济的喧嚣中“耐得住寂寞”,拥有慢下来的能力,对前人的经济成果和文化遗存保持敬畏,这点要求并不过分。
 
  面对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怀揣乡愁的人们,千万别忘了留住文物的文化伴侣,二者共存才有“魂在”,而不只是“形留”。
 
  (作者为本报福建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