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历史上,英国曾是产煤大国,煤矿业一度是英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二战结束初期是英国煤矿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国有矿工超过100万人,矿工是一个令人自豪的职业。本报记者日前到访了位于英国东北部的著名传统煤矿区杜伦郡,一探英国煤炭业兴衰留下的印迹。
杜伦郡行政区的易星顿区资深议员约翰·卡明斯对记者介绍说,在上世纪50年代,人口只有50万的杜伦郡拥有65个煤矿和6万多矿工。当时,大街小巷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煤窑,一下班,村村镇镇都走动着黑脸、黑脖子的矿工。今年71岁的卡明斯回忆说,他祖上6代都是矿工,他本人15岁就成了一名矿工,一干就整整30年。他年轻时,家家户户都生煤炉,滚滚浓烟冲天而起,很少能见到蓝天。
杜伦郡下属的杜伦市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局局长尼尔对本报记者说,时过境迁,英国的煤炭产量持续下降,煤炭产业已日薄西山。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最多的年份,全国可生产1.22亿吨煤炭,但到了2013年,英国全国的煤炭产量只有这一数字的1/10,达到历史最低。
英国政府大批关闭煤矿,主要是出于提高经济效能的考虑。英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煤炭被列入重污染行业。但客观上,煤矿的关闭的确使杜伦的环境改善了许多,记者看到,今天的杜伦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绿树摇曳,芳草遍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煤炭业鼎盛时期杜伦曾经的富裕已一去不复返。目前,杜伦的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完成,原本下岗的矿工及其后代,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转而从事旅游、金融等服务业。不过,数年来,杜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一直排名倒数第二,属于欠发达地区,失业率全国最高。易星顿区议员格拉海姆带领记者参观了英国工党执政时建的一个工业园区,只见那里的许多工厂都是空的,由此可见,杜伦煤矿业转型并不容易。
统计数字显示,进口煤比英国自产煤价格便宜约1/4。不过,进口外国煤炭,同时也对英国财政构成了潜在威胁。目前,英国40%的电力来源于煤炭发电,冬天达到50%,而英国每年进口的煤炭量几乎是其自产量的5倍,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预算负担。
(本报伦敦8月2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6日 22 版)